水单位的积极性,在推动水泥水箱改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北京已有部分新建、改建的项目中使用了无负压、无吸程供水方式;部分奥运场馆、宾馆饭店和一些居民小区采用管道分质供水,这些采用先进工艺的供水方式,使市民可以饮用更卫生、更安全的饮用水。WHO和世界主要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介绍甘日华(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广东广州510300)[收稿日期]2007208221[摘要]作者介绍了WHO和世界主要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各国饮用水标准均明确控制微生物污染是极端重要的,世界各国和相关机构纷纷修改原有的或制订新的水质标准,新标准共同特点是有机污染和农药指标、消毒剂及其副产物项目增多,对人体危害指标要求趋严,科学求实调整放宽个别指标,增加有益的健康指标。[关键词]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状况;分析[中图分类号]R12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131(2007)05-0353-04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饮水安全则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微量分析和生物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及流行病学数据的统计积累,人们对水中微生物的致病风险和致癌有机物、无机物对健康的危害,认识不断深化,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相关机构纷纷修改原有的或制订新的水质标准。因此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主要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执行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城乡饮用水水质标准体系,提高饮用水质量,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WHO饮用水水质准则111WHO饮用水水质准则的发展WHO于1958年发布了《饮用水国际准则》,在1983-1984年和1993-1997年,WHO分三卷出版了《饮用水水质准则》第一版和第二版,用于取代1968前出版WHO《饮用水国际准则》。1995年WHO决定以滚动修订的方式来推进本准则的进展,以此来指导各国制订饮用水标准和提高饮用水质量,1998年、1999年和2002年出版了本《准则》第二版的附录部分,内容为化学物和微生物。2000年WHO就制订本《准则》第三版详细的编写计划达成了一致意见。该项工作与本《准则》的前两个版本一致,WHO总部下设的“水、卫生和健康规划”和WHO欧洲区办事处(EURO)下设的欧洲环境和卫生中心共同承担统筹第三版编写工作。在WHO总部的“化学品安全规划”提供了关于部分化学品危害的信息,“放射性物质安全规划”则对涉及放射性物质的相关章节的编写作了贡献,WHO所有6个区域(非洲、美洲、欧洲、东地中海、东南亚、西太平洋)办事处都参与了编写工作。112WHO饮用水水质准则(第三版)的简介2004年WHO发布了最新的《饮用水水质准则》第三版(以下简称《准则》),它包括导言、准则安全饮用水框架、基于健康的目标、水安全计划、监督、特殊情况下准则的应用、微生物问题、化学物问题、放射性问题、可接受性、微生物资料概览、化学物资料概览等章节,2006年WHO又发布了《准则》增补本资料。·353·2007年第14卷第5期《准则》主要根据卫生学意义提出水质指标,依次分为微生物指标、化学物质指标、放射性指标、由于感官可能引发消费者不满的指标等指标。该版包括了水源性疾病病原体27项(细菌12项,病毒6项,原虫7项,寄生虫2项),具有健康意义的化学指标148项(尚未有建立标准值的指标55项,确定了基准值的指标93项),放射性指标3项,另有28项指标提出了感官推荐阈值[1]。《准则》阐述了水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强调了在饮用水水源保护、生产、运输、销售、卫生监测等重点环节上形成综合的科学管理制度,建立基于健康的卫生安全的饮水目标。提出了水质卫生以日常监测转换为关键点控制的综合高效管理新理念。针对饮用水的监督、监测和评价制订了操作规范,确立了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监督和质量控制、水源管理、供水机构、社区管理、管道管理以及认证机构在饮用水安全管理的作用和职责。《准则》提出了控制微生物污染是极端重要的,必须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一旦发生微生物污染,即能在同一时间内造成大片人群发病或死亡,因此对水的消毒不能丝毫松懈。明确指出由于微生物污染对健康造成的潜在的不良后果,对它加以控制永远是头等大事,绝不能妥协。指出消毒副产物对健康有潜在的危险性,但较之消毒不完善对健康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