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和合共生”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追求VIP免费

“和合共生”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追求_第1页
1/6
“和合共生”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追求_第2页
2/6
“和合共生”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追求_第3页
3/6
“和合共生”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追求王荣华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前院长、教授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这金秋美好时节,来自海内外的旧友新朋又一次相会在“中国学论坛”。作为这个论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我倍感亲切,也感慨至深。世界中国学论坛举办至今,走过了七年,经历了四届。令人最感欣慰的是,在各位学界同行朋友的祝福和支持下,中国学论坛的举办,一届留下一个脚印,一届跨上一个台阶。今天中国学论坛已经成为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重要品牌,也成为全球学界同行交流研究的重要平台。在此,我谨向各位同行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中国学四届论坛,共有一个主题:“和”字。第一届主题是“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多样性;第二届主题是“和谐、和平”,探究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第三届主题是“和衷共济”,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本届主题是“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之道”。本届主题与前三届既一脉相承,又内涵递进升华。我们之所以选择“和”字作为四届论坛的共同主题,既是因为“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因为“和”也代表了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对人类命运的共同价值追求。最近中国国内的一次媒体调查中,“和”字获得了最多的投票。这说明我们将“和”作为四届论坛的主题词具有深厚的民意根基。我们对本次论坛主题“和合共生”进行了文献考证,发现“和合”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且数千年来信守不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的祖先就已在使用“和、合”二字。而“和合”联用,则出自两千年前的《国语》、《管子》和《墨子》等典籍。在《周易》、《太平经》等经典文献中,对“和合共生”理念都有深邃的阐释。在中国文献中,“和”指和谐、和睦、和平,“合”指融合、结合、联合、合作。中国的先哲们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他们认为,不同事物在差异中相互协调并进,才能万物繁茂生长。相反如果只有同类事物聚合,排斥他类,就会窒息生机,难以创新。他们进一步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也就是要在“不同”之中求“和”;先有“和”,而后才能“合”。由此得出,“共生”以“和合”为前提,即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互利竞争,达到共同发展。中国人进一步将“和合共生”理念扩展到社会生活和治国平天下的行动之中,特别强调,家庭和合,则兴旺发达;国家和合,则国强民富;世界和合,则天下太平。反之,家庭不相和合,则鸡犬不宁;国家不相和合,则国乱民穷;世界不相和合,则天下大乱。各位朋友如果有机会游览苏州寒山寺,可以看到寺院中供奉着两尊神像,一座是“和”神,一座是“合”神。“和合”二神主事人间婚姻,各方百姓纷纷前来朝拜二神,以求得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睦,同样重视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共生”文化也铸造了中华五千年光耀璀璨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正是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汇聚了56个民族,组成了和睦、永固的民族大家庭,造就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历数千年而不坠的伟大中华文明。进入近代和现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依然坚守着博大精深的“和合共生”文化,同时又赋予“和合共生”以新的诠释,使之具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认为,各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美,珍惜和守护这种美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不同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吸收对方的长处,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生,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可以说,“美美与共”是“和合共生”的又一种表述。近三十多年来,中国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古老的中华大地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正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建设和谐社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不久又倡导要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为此,必须兼顾不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和合共生”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追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