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生:我主张“静养式阅读”最近,学校的几位爱读书的老师在商讨一个命题——“让我们的学生跟着真正的读书人学习”。良师兴教,是教育常识;而当今社会一味追求“升学率GDP”。这种本末倒置,不合中国师道传统,代表的是当下平庸浮躁之风。教师是立校之本,唯此,学生才能真正的有努力的方向。我认为,要培养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只有抛却杂念返其本,为教师创设“读书静修”的发展环境。1、教师不读书成了教育难题学校“倡导”教师阅读,应当是有些难堪的事。良师兴教,教师不读书,何以为师?学校是传道受业之所,教师本是读书人,学校教育的常态,是让学生跟着读书人在一起学习,而不是传授“考试学”,带领学生“模拟”、“预测”、“课课练”。课改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因为相当比例的教师专业素养处在低水平。多年以来,很多学校很重视教师专业进修,提倡读书,用尽激励措施,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持之以恒的并不多,一些学校的“读书会”也偃旗息鼓。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可能还在于功利主义观念作祟,缺少正确的阅读理念,没能把阅读真正当作教师的生活方式。必须正视应试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干扰。考察一些学校的教师阅读情况,令人不安,甚至极其难堪。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学校装备条件普遍好转,而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借阅率不升反降,有些新书上架一年也无人问津,教师学生都忙于考试。一些教师自嘲只需读三本书——教材,教参,教辅。客观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估及检测模式不可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进修。以目前教师的专业状态,连迎合“提高升学率”这样一个低标准也有困难。大批教师只能用加大作业量来对付应试,而并不具备教学智慧。我在某地问几位教师一年来读了什么书,回答是“学校没发”;在某省做教师专业发展报告,互动时不止一名教师问“我们没钱买书怎么办”;也有些学校,校长不学无术,也不鼓励教师读书,公开宣言“读书多的教师难管”……这样的学校,缺少读书风气,弥漫着庸俗和鄙俗,因而对教师的阅读,很难提要求,提了也无用。真正有阅读习惯的人,永远有阅读时间,不存在什么困难,不会受任何利益的驱动;而不想读书的人,永远会有各种各样的一大堆理由。弄虚作假的风气破坏了学校的学风,真正进德修业的教师受制于不学无术的管理者,学校必然难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曾有个校长述职,自报“本学年参加了17项课题”,从“世界级”、“国家级”一直到“市级”、“校级”。——我至今不明白,教育界的人怎么可以这样信口开河。“参加了17项课题”,不但影响教学工作,没有时间读书;无视学术规范,则免不了违反学术道德。浮躁的风气让校园成了无知的乐园,真正的读书人反而成了另类。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学生很难成为敬重教育敬重知识的人。读书风气的形成不可能依靠强制性管理。近年以来,教育界考核评估检查名目繁多,对教师专业素养也有各种各样的检测方式;一些学校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采取的措施,往往习惯性地提出考查指标,教师连听讲座也要“打卡”。照说这种严格的指标化管理应当有些成效,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不可否认,在当今风气之下,指标考核考查对落实某些工作有促进作用,但如果规定教师一年的阅读量,规定撰写读书笔记的数量,不可能有什么效果,倒有可能让一些人在“应付”中对读书产生反感,——我们不也常看到那种在教师的耐心教诲下仍然“厌学”的学生么?2,选择“静养式阅读”常有老师和校长询问,学校怎样才能办出“特色”。我认为,时下学校纷纷追求“办学特色”,一个省几万所学校,都追求“特色”,那就很难“特”起来;果真个个有“特色”,那基础教育可能会出现违背常识、违背规律的趋向;更兼有“教育GDP”的考量,结果必然是“本体同质,整体异化”。而目前学校最大的隐患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真的想做点实事,不如清静无为,为教师创设发展的环境。我主张采用“静养式阅读”,——什么具体要求也不要提,更不用指标考核,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读三年书,庶几可找到做教师的感觉,学校的面貌肯定也会好起来。为什么要“静养式阅读”?首先是为克服浮躁之风。如今教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