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雾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2、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精彩,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难点: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吉林的雾凇奇观,说说看,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是呀,吉林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扬扬洒洒笼罩了整个十里长堤。就让我们一起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心感受雾凇的美。(齐背)3、1990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到吉林视察,也对这雾凇奇观赞叹不已,他兴致勃勃地吟诵了一首诗:(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让我们一起读读江爷爷的诗吧!)树挂就是——(引说)(二)自主探究1、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概括地写了出来,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2、(出示)“雾凇,俗称树挂,……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1)仔细读读这句话,看看你有哪些收获?(概括出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板书>(这是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要读得清清楚楚,谁来读?)(2)读了这句话,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严寒季节是什么时候?饱和的水汽从那里来?冷到什么程度?水汽遇冷后有什么变化?如何凝结的?……)(3)要想解开这些疑问,我们必须细细地往下读课文,反复地朗读、思考,我们一定会解开一个又一个疑问,深入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当然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也许还会产生新的问题。3、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帮助的可找个学习伙伴一起学习交流。(师巡视指导)4、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刚才同学们学得认真投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自己最棒的研究结果汇报出来。谁来说?1★何时形成?(“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这段时间天气怎样?第一小节中也写到了天气,能找到吗?(“三九严寒”,那可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雾气从哪里来?(出示)“从当年12月……弥漫着阵阵雾气。”你读懂了什么?(松花江上游的水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不会结冰,在江面上形成“阵阵雾气”。)丰满水电站里的江水通过水轮机组,使水温升高变暖,因此形成了数九隆冬,松花江水流经市区几十里不冻的奇景。谁来读出这种奇特?(指名读)★遇冷后有什么变化?冷到(零下30摄氏度)(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模糊了。”读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此时的雾气达到了什么状态?(饱和)顾名思义,“饱和”就是说水汽怎样?(多、浓、非常充分)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多么浓的雾气呀!能把我们的感受融入其中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如何凝结的?a(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b这个过程就叫——(凝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再读读这句话,找找关键词语。c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速度很慢,“轻轻地”写出了凝结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d多奇妙的过程啊!这里有一个动词很关键,读读,找到这个神奇的动作。(圈画“镀”)你看,作者用词多精妙呀!他把雾凇凝结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引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就把雾凇凝结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谁愿意为我们读读这句话。(这是一种缓慢的过程,便想像着那种情景边读,会更有味道。谁再来试试?)让我们一起读吧!e(引读)这松针、这柳枝最初——逐渐变成——最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