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三、教学策略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教师导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二)疏通文意1.读通文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共同问题。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1)教师出示重点字的读音辨析,检查学生自学情况。(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掌握判断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些易错的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互读课文,达到流畅的程度。【设计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句意的能力。(三)感受人物形象1.读一读,演一演。教师导入: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任选一种方式,选一段,说一说,你们要读出或者演出一个怎样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总结。唐雎:沉着冷静、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忠君爱国、凛然正气。安陵君:有见识,能看透秦王的伎俩,说话委婉。秦王:贪婪、骄横狂暴、色厉内荏、阴险狡诈。【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2.抓住重点语句精读。教师导入:同学们的朗读体现了“有理在于声高”,秦王和唐雎一个声音比一个声音高。那么我们应抓住哪些词语读出人物的特点呢?(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许。”教师总结:关注秦王的自称“寡人”,注意虚词在文中的语气作用。(2)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潜台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教师总结:读出言外之意。(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教师总结:唐雎的语言形式上简短,语意连贯、语气强烈,有气势,能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表现出唐雎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特点。阅读时要读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品析重点语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3.分角色朗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4.写一写。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1)第三段是唐雎与秦王斗争的高潮,扣人心弦。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扩写这一段,再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学生扩写。(2)唐雎“挺剑而起”,最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