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乐中学主讲人田娅莉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1、读一读:反复朗读直至背诵。2、译一译: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3、说一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王勃城阙辅三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儿女共沾巾。quèhuànqí1.请用“/”划出诗句的节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课题解说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少府,官名,即县尉。之任,去上任。之,动词。蜀州,现四川省崇州市。这首诗是王勃在京城长安做朝散郎时,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前往蜀地任县尉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充满一种健康开朗的情调,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是王勃最负盛名的诗篇。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明人辑有《王子安集》。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诗的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分别对仗,第二、四、六、八句要求押韵。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或“七律”。复习有关律诗的知识返回【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2、辅:护卫。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译:(即将告别)由三秦保卫的长安城,(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译:(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译:(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译:(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上,像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手巾。——写景,气势宏伟——抒情,劝慰友人——思念,友情深厚——壮别,点明主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诗结构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城阙辅三秦,点明送别之地:长安•风烟望五津。点明朋友赴任之地:四川。“望”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暗喻了惜别情谊。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开阔的气象•与君离别意,写离情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千古名句,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无为:不要。•儿女共沾巾。尾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及对友人的诚恳劝慰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王勃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深情厚谊2、情感上有什么特点?2、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豁达乐观豁达乐观思考: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佳句?思考: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思考2.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佳句?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千万里,也如近在咫尺。这句诗是全篇的中心所在。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两句诗说出古今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了千古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