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六年级数学《成反比例的量》说课稿(精选3篇)《成反比例的量》说课稿1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够推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2、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3、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够推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讨论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能正够推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口算训练:0.01×50=720÷800=816-315=0.42÷6=50×0.03=30×0.05=11+0.05=0.3×1.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8.9-1.2=8.2-0.7=460×10=322-85=130×50=0×0.01=7.2-3.5=0.2×60=288÷12=147÷30=790+104=0.12×5=150-7.4=720÷300=1.4×0.6=二、情境引入: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谁能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让学生举例描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师:我们已经能根据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推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那么今日我们学习成反比例的量。课件出示情境图:把体积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中。师:猜一猜水面的高度会不会相同?生:不相同。师:高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高度的大小与量杯的底面积有关,底面积大水面就低,底面积小水面就高。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三、建构模型:1、教学例3:师:出示量杯的底面积和高的数据。高度(cm)302024105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体积(立方厘米)师:你能求出水的体积吗?生:用底面积乘高。都等于300立方厘米。学生观察表内数据,小组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三个数量中哪个量不变?(2)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师引导学生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追问:假如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学生自己尝试总结汇报:x×y=k(一定)师:看刚才的算式里x、y、k分别代表什么?生:x代表底面积y代表高k代表体积。2、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追问:我们该如何推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呢?生回答,补充完整。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四、解释应用:1、推断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思考题: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2、做一做: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表。根据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完成表格后,你有什么发现?五、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成反比例的量》说课稿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的例4~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的第4~7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推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沟通。2、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方法学习反比例,从中感受学习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怎样推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写出正比例关系式。3、推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每本练习本的张数一定,装订练习本纸的总张数和装订的本数。(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一定,播种的总公顷数与播种的天数。(3)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4、回想一下,我们怎样学习成正比例的量。引导学生归纳讨论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步骤和方法是先把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列成表,再观察、讨论表中的变化规律,归纳变化规律,并用关系式表示。学生回答时,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列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