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治疗学(II)主讲:林贤浩(M.D.,Ph.D.)http://www.kanehi.com第三章精神分析疗法(心理结构理论1)临床心理学专业课程2《心理治疗学II》内容章节内容章节内容第一章精神分析疗法(概述)第十章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治疗的结束)第二章精神分析疗法(潜意识与内驱力理论)第十一章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案例分析)第三章精神分析疗法(心理结构理论1)第十二章认知治疗(1)第四章精神分析疗法(心理结构理论2)第十三章认知治疗(2)第五章精神分析疗法(病理心理学)第十四章行为治疗(1)第六章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的诊断)第十五章行为治疗(2)第七章精神分析疗法(自由联想与阻抗)第十六章行为治疗(3)第八章精神分析疗法(移情与防御模式)第十七章婚姻、家庭心理治疗第九章精神分析疗法(梦与梦的分析)第十八章团体心理治疗3一.人格结构概述1.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2.本我随着出生而出现3.自我和超我是出生以后才出现的。它们都源于本我,并伴随着成长过程而逐渐被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功能实体4.自我分化始于6或8个月,在2岁或3岁才牢固确立超我从5-6岁开始分化,要到9岁或10岁才稳定下来(弗洛伊德认为,超我10-11岁才开始分化)4二.本我1.本我是心理结构的先天成分2.本我储存原始欲望3.本我的运行遵循“快乐原则”【难点】有人认为,本我是一个未分化的心理结构,随着成长才分化出自我和超我,克莱因等还认为,超我在1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发挥功能5三.自我1.自我的分化1)本我在和环境互动中,内驱力逐渐被中立化逐渐形成自我。自我最后既能为本我服务,又能控制本我2)自我发展的四个平行层面A.躯体功能的成熟(躯体)B.内驱力中立化(情绪)C.次级过程产生(思维、语言)D.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行为)6自我分化示意图环境本我1客体驱力投注本我2欲望满足欲望不满本我3本我3自我本我4自我7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3)内驱力的中立化A.内驱力释放受阻时,可以以“非中立化”和“中立化”两种形式运行B.非中立化内驱力即原始形式的内驱力,它依然遵循本我的“即时满足”属性,因此具有明显灵活性(替代性的部分满足),这种满足既不能全面,也阻碍内驱力的中立化,影响自我分化C.中立化的内驱力可以“延迟满足”,这种内驱力促成了自我的分化,它是自我的驱力8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3)内驱力的中立化D.“认同”作用使内驱力中立化成为可能a)与其高度投注的客体的认同,尤其是在生命早期b)与所钦佩的或所憎恨的客体之间的认同c)高度投注的客体的丧失导致了与丧失了的客体或多或少的认同9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4)次级思维过程的产生A.初级过程:是本我的思维方式,是内驱力在本我中移动和释放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三个特征:a.具有立即满足或投注释放倾向b.投注释放方式具有明显可替代性c.主要是潜意识的、非言语(或者非句法)的、非逻辑的10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4)次级思维过程的产生B.次级过程:是自我的思维方式,是内驱力在自我中移动和释放的一种方式,具有三个特征:a.具有可延迟满足或投注释放倾向b.投注释放更加联系于特定目标和方式c.主要是意识的、言语(或者句法)的、逻辑的11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4)次级思维过程的产生C.次级过程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自我和环境互动的能力,更好地满足本我的欲望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个体都存在。只是一般情况下儿童以前者为主,成人以后者为主12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5)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A.自恋性防御机制这一防御机制常见于五岁以前的儿童,在成人的梦境及幻想中也常见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可以改变现实,但却使人看上去与“疯子”无异。一般说来,它们很难因心理治疗性解释而发生改变,但可以通过改变现实环境、使用抗精神病药、解除应激环境等等改变患者自恋性防御机制在儿童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在成人可改变现实(即分不清现实和幻想)导致重性精神病13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5)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A.自恋性防御机制a.妄想性投射b.精神病性否认c.歪曲d.分裂14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5)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B.不成熟防御机制这防防御机制常见于3-16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也可见于人格和情感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