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孝经》有感桑红霞说“孝”——读《孝经》有感“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伟作之一,对维护社会道德纲常和稳定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得到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本书共十八章,第一章阐述总的观念: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接下来的五章将孝的实行对象自上而下具体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余下的章数则是对孝道进行深化分析,包括孝的本质,实行“孝”的具体要求、方法和孝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早已耳熟能详了,然而仔细想想,不得不佩服孔子对孝思考之深之精,其能将孝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并与个体一生同步趋进。然而到了今天“君(君主)”已不存在,“孝”便只能有个“始终”而没有了“中”。但若将“君”做现代化的理解则不然,“君”亦可指“上司、老板”,对待上级就应该“忠心耿耿”,以报“伯仲知遇之恩”。这样一来,孔子这句话历经三千多年至今仍不落于窠臼,反而日益显示出其博大的包容性。在庶人章第六中,对各个阶层如何实行孝做了个总结:“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书本将其翻译为:“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这个翻译似乎有些偏颇,为何就没有人做不到孝的呢。事实上,有很多人是做不到所谓“孝”的。这就要思考孔子这句话的重点在哪里了。“孝无终始”,意思是孝没有阶级之分,就如舍生而取义非贤者独有,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很多人是做不到“孝”,即是其将孝丧耳矣。就此可见,孔子对孝的认识并不局限于阶层观念,而分阶层来阐述孝,只是给各种身份的人不同的实行孝的方法。为了证明“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孔子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即所谓的“天经地义”,“经”为规范,“义”为真理,即是“上天所赋予的不容质疑的规范和真理,亦为理所第1页共4页当然的事”。近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此举一出便招来冷嘲热讽,被喻为“百万孝子计划”,并厉声质疑“何时孝子也需要培养了”。“孝子计划”可不可行且不议,就网友对其的质疑就可见孔子对孝定位为“天经地义”的理念是深入人心了,“是以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教化不必严肃就可达到,政治不必严厉就可太平,全因统治者实行孝道,顺从人之本性罢了。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在此便提出孝顺双亲的具体方法,无论“居养”还是“病丧”,孔子所言至今还是适用的,尤其对于现代中国的“啃老族”有警醒作用。“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则有将孝和“愚孝”区分之意,就如“爱”与“溺爱”之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大道面前,理应规劝双亲回归正道而不是“惟命是从”。丧亲章第十八中道:“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说对于双亲的失去不能哀痛过度,只要做到丧礼的要求即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故“以死伤生”亦为“愚孝”。时阮籍遭母丧尝进酒肉,司隶何曾斥之坏风教,而文王曰:“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可见“生丧”与“死丧”之别,而“以死伤生”的“死丧”为“愚孝”也。谈及“愚孝”不得不提及《二十四孝》,“卧冰求鲤”、“埋儿奉母”之类都是作为“愚孝”而为今人熟知。鲁迅的一篇《二十四孝图》更是将古时的“孝道”推至风口浪尖,大谈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当然鲁迅先生对《二十四孝》的看法因其犀利的文笔文风而无懈可击,但是说那是“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却未免有些偏颇。“卧冰求鲤”、“埋儿奉母”之类在内容上固然是属于“愚孝”,但是从纯文本角度看却又不同的见解。文章有时为了增强气感染力,就会使用夸张手法。如“夸父逐日”为了宣扬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就不惜将人物神话,将故事夸张化。人们读了“夸父逐日”并不会学夸父真的去追日,而是将其深刻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与不懈的追求”。同理“卧冰求鲤”也并非真的叫你去卧冰,只是用了夸张的手法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