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为留守孩子撑起蔚蓝天空事迹概括:他是一个从外省市来到河南濮阳,通过层层选拔,考上的农村特岗教师。他,城市出生、城市长大,年纪轻轻,却扎根黄河滩区,一心扑在教书育人上,为留守孩子解惑,让青春之光在最需要的地方熠熠闪耀。事迹介绍:杨承,男,汉族,1987出生,甘肃省天水市人,毕业于郑州师范学院,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省濮阳县徐镇镇前范寨村小学校长。2009年,22岁的杨承通过层层选拔,考上了农村特岗教师这一神圣的岗位,从喧闹的城市来到黄河滩区的一所小学。杨承记得,从乡里出来翻过黄河大堤,通过一大段弯曲的村间小道,映入眼帘的是一堆破旧的瓦房。走进一间潮湿、拥挤不堪的小房子,便是他们6位教师办公的场所。“我们学校有在校生150多名,5个教学班,共有5位老师,有3名教师已接近退休年龄,每个老师包一个班……”听着校长的介绍,看到眼前的一切,杨承的心情越来越沉重,眼眶中不时泛出泪花。这难道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校园吗?这难道就是我发誓挥洒青春与汗水的栖息地吗?杨承真的有点后悔了。他真的无法接受这一切,但校长的一番话却让他决定留了下来。“别看学校小,但在这里读书的都是来自周围4个自然村的学生,我们是带着4个村庄上千名父老乡亲的期望在教书啊!”听着校长诚挚的话语,一股力量和担当从杨承心底油然而生。他向校长承诺:“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无悔。我愿意留下来,我愿意带孩子们一起成长。”杨承到达学校的当天,校长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没来得及买床,晚上就难为你了,几张桌子拼凑一晚上吧,我们这里的条件确实艰苦,真是委屈你了。”就这样,他在临时的宿舍里(电教室)凑和了一晚上。他不停地告诉自己:“再苦再累,也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走下去,成功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和勤奋努力的人。”望着乡村的夜空,他握紧了拳头。六市小学距离集市有5公里,买菜是个大问题,特别是雨雪天。有一次,他仅靠四个土豆、两颗葱维持了一周。就这样,杨承慢慢适应了环境,慢慢地学会了生活,慢慢地度过了起初的几个月。杨承害怕冬天的夜,冬天的夜特长、特静,但最难熬的还是刺骨的寒冷。电教室房间大,窗户又透风,即使生着一个炉火,也不暖和,陪着他作伴的两个孩子也冻得瑟瑟发抖。后来,学校买来了电热毯,他们三个挤在一张“大床”上,才不太害怕天黑。碰巧,这一幕被前来查岗慰问的县教育局副局长闫庆节发现。闫局长对镇中心校校长孙贯林说:“你咋这么残忍,把一个外地的孩子弄到这么艰苦的地方,要想办法尽快把他调走。”杨承忙说:“孙校长让我到这儿,是想锻炼我。再说,我在这儿已经呆了半年多,对孩子们有感情了,真不想离开!我走了,还得找老师过来。我既然决定扎根徐镇,就不想走了。我一个人在这儿也方便,我能给孩子们做饭,剩我自己,饭都不想做。”杨承在接近三年的特岗生涯里,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时时让他感动,让他流泪。那是刚刚任教的第三个周末,杨承去了市里,突然下起了大雨,没有带雨伞的他只有躲在商场里转悠,但是转到天快黑了雨还没停,就这样他冒着雨跑到了车站坐上了回学校的汽车。车在弯曲的大堤上行驶着,天已经黑了下来,但就快到学校所在的地方时,司机师傅说:“这位老师看对学生多好吧!学生打着伞在大堤上接老师了!”杨承朝前一看,远远地站着几个学生,都打着伞在那儿焦急地站着。当他从车门下来时,忍不住眼泪和外边的雨水汇在一起往下流。孩子们朝着车停靠的地方跑来,只听见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以为你不来了,我们等了你好长时间了。”杨承激动地回答:“傻孩子们,我怎么会丢下你们呢!”杨承包班三年级,当初次看到一个个胆怯害羞的眼神,一张张黑乎乎的脸蛋时,他坚定地对校长说:“这30个孩子你就交给我吧,我会带好他们的。”他和学生约定“永不放弃、永不抛弃”,并在班内醒目位置贴上了这八个字,激励着他和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搞好教学,学习化学教育的他必须付出比别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点成绩来才能无愧于那些关爱他的人除了准备教学外,还经常向本校老教师“取经”,汲取他们的教学经验,再结合县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