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第四节抗心绞痛药第四节抗心绞痛药第13章心血管系统药19:46学习目标1、解释硝酸酯类的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和应用注意2、比较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的特点及应用注意19:46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而短暂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急性发作的典型特征为:阵发性胸骨后及前胸紧缩或压榨性疼痛,常放射致左上肢。19:46心绞痛常见临床类型1.劳累性心绞痛2.自发性心绞痛3.混合性心绞痛19:46心绞痛冠脉硬化斑块阻塞冠脉痉挛心肌局部供血、氧↓↓情绪变化、运动扩张体循环血管心脏前后负荷↓心绞痛形成和抗心绞痛药物作用机制冠脉输送血管及侧支血管扩张↓心肌耗氧↑↑缺血区供血氧↑←心肌耗氧↓↑发作→→缓解19:46抗心绞痛药物分类一、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一、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戊四硝酯等。单硝酸异山梨酯、戊四硝酯等。二、二、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阿替洛尔、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美托洛尔等。三、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三、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尔硫卓等。19:46一、硝酸酯类作用作用⑴⑴、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体静脉扩张体静脉→→回心血量回心血量↓→↓→心脏前负荷心脏前负荷↓→↓→耗氧量耗氧量↓↓室壁张力降低室壁张力降低→→耗氧量耗氧量↓↓扩张体动脉扩张体动脉→→左室射血阻力左室射血阻力↓→↓→心脏后负荷心脏后负荷↓↓→耗氧量下降→耗氧量下降⑵⑵、改善冠脉循环增加心肌缺血区血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加心肌缺血区血流量扩张冠状动脉的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促使血液由非缺血区扩张冠状动脉的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促使血液由非缺血区流向缺血区流向缺血区⑶⑶、增加心内膜下血供、增加心内膜下血供硝酸甘油硝酸甘油19:46非缺血区缺血区对照硝酸酯类的效应非缺血区缺血区输送血管阻力血管19:46硝酸甘油应用应用⑴⑴、、各型心绞痛首选各型心绞痛首选,可与,可与ββ受体阻断药受体阻断药合用,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合用,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不良反应⑵⑵、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应用,一方面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应用,一方面增加缺血区血流,另一方面可抗血栓形成,缩缺血区血流,另一方面可抗血栓形成,缩小心梗面积小心梗面积⑶⑶、治疗、治疗CHFCHF:扩张体循环血管,降低心:扩张体循环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脏前后负荷,改善CHFCHF的症状的症状19:46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硝酸甘油⑴⑴、血管舒张反应:面部潮红、搏动性头痛、、血管舒张反应:面部潮红、搏动性头痛、血压下降→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血压下降→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诱发心绞痛;体位性低血压、眼压升高、颅内诱发心绞痛;体位性低血压、眼压升高、颅内压升高等。压升高等。⑵⑵、高铁血红蛋白症:表现为呕吐、发绀等。、高铁血红蛋白症:表现为呕吐、发绀等。⑶⑶、连续用药易产生耐受性,停药可消退。、连续用药易产生耐受性,停药可消退。停药或换药时,必须逐渐减量和逐步替代。停药或换药时,必须逐渐减量和逐步替代。⑷⑷、易受“首关消除”影响,不可口服。、易受“首关消除”影响,不可口服。⑸⑸、为了提高抢救效果,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为了提高抢救效果,注意药物的有效期。19:46二、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普萘洛尔作用作用⑴⑴、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阻断阻断ββ受体→心率↓及收缩力↓→心肌耗氧↓受体→心率↓及收缩力↓→心肌耗氧↓⑵⑵、改善缺血区血供、改善缺血区血供::耗氧↓→非缺血区血管阻力耗氧↓→非缺血区血管阻力↑↑,缺血区血管舒张→血流流向缺血区↑供血;,缺血区血管舒张→血流流向缺血区↑供血;心率↓→舒张期延长→有利于心外膜血流向心内膜心率↓→舒张期延长→有利于心外膜血流向心内膜缺血区。缺血区。⑶⑶、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组织供氧。、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组织供氧。⑷⑷、改善心肌代谢:↓、改善心肌代谢:↓FFAFFA、、↓↓糖代谢、耗氧↓糖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