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第一节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②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③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②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②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③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教法、学法指导:实验探究、自主归纳。课前准备:①学生准备: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查阅资料,了解C60、碳纳米管的用途,大胆想像,对于C60这种结构独特的物质,化学家们可能进行哪些研究工作?设计活动探究方案②教师准备:将学生每四人编为一组;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与药品。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在初中我们接触过碳,知道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阅读P62第一部分:多种多样的碳单质。明确学习任务,通过展示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展示模型:展示C60、石墨、金刚石的球棍模型设问:通过初中的学习和刚才的阅读,你已获得了有关碳单质的哪些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讲解:已经了解的知识和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下:⑴三者的结构特点(简单介绍碳原子的排列情况);⑵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⑶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碳原子的排列不同)⑷碳的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相同。因为由同种元素组成。)学生归纳,老师点评。在这里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为建筑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C60比喻成用砖盖成的建筑物,用相同的砖但不同的方式盖成的建筑物,其外型不同,牢固程度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引发学生已有的认识,完善原有认识的不足,增加必要的知识。思考:如何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介绍史实:1797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了测出金刚石的成分,做了一个非常昂贵的实验。他将金刚石放在密闭的、充满氧气的箱子里进行燃烧(箱子是纯金制的),结果却令人非常意外—箱子里的气体成分竟然是二氧化碳。聆听,领悟。这样的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示了他们如何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交流:碳的同素异形体C60目前的价格相当于黄金的100倍,科学家们相信,C60的发现可能意味着全新领域的诞生。如C60的空心笼状可以“包裹”一些金属离子,做成新型超导材料;C60还可以包容治疗癌症的放射性元素既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有可以减少放射性物质对健康组织的破坏。倾听,感叹化学的魅力。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碳的各种单质,由于都是由碳元素组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具体有哪些呢?讲解:⑴碳的稳定性: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常温条件下,不易得失电子,因此,常温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