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假体腔的动物(Pseudocoelomate)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轮虫动物门(Rotifero)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鳃曳动物门(Priapulida)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铠甲动物门(Loricifer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进化地位该类群包括9个门的动物,外部形态差异大,相互间亲源关系不清楚。共同特征:均有假体腔(Pseudocoelomate),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即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并没有中胚层参与,仍然是由内胚层形成的,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是假体腔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已记录的约有15000种,估计全部种类不少于50万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外形头部不明显,身体圆柱形(也有粗短型:橄榄、卵形),两端细2.体壁–角质层、表皮层(上皮细胞)和肌肉–上皮细胞是一层合胞体角质膜(体表具角质层,无纤毛)由上皮分泌形成。结构:皮层、中层(基质)和基层(斜行纤维)蜕皮:线虫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脱去旧的角质膜,长出新的角质膜。2.原体腔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份,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又叫假体腔或初生体腔,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皮肌囊:线虫动物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纵肌层组成。上皮:结构为合胞体,即细胞界限不清,具多核。上皮向内突出形成侧线、背线和腹线。肌层:无环肌原体腔出现的意义:提供体内器官发展和运动的空间;有效地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有效地维持体内水分平衡;运动加快。3.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具食道腺,进行胞外消化.4.排泄器官(依旧是原肾型)腺型:1-2个大的原肾细胞(腺细胞)组成。管型:1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由纵贯侧线内的2条纵排泄管构成,2管间有一横管。由横管处伸出一短管,末端开口,即为排泄孔。排泄器官无纤毛和焰细胞。5.生殖♂/♀,雌雄异体;异形;孤雌生殖。6.神经系统及感官围咽神经环侧神经节腹神经节感官不发达,头端具头刺毛、唇乳突为感觉器官;头感器可接受化学刺激;尾端有尾乳头、尾感器。寄生线虫的头感器退化,尾感器发达。二.代表动物:人蛔虫1.外形:体呈圆长型,侧线明显,口有三片唇片,四个乳突。2.体壁:角质层——抗宿主酶,含多种蛋白质表皮层——合胞体,四条线肌肉层——只有纵肌,肌细胞与神经突起连接。3.运动和消化作波浪形运动,吸收宿主的半消化物质,无消化腺,肠壁无肌肉层,具绒毛。雌虫:肛门在虫体末端雄虫:肛门开口泄殖腔4.呼吸和排泄在低氧环境下行泛氧呼吸,有较完善的糖酵解系统。排泄为管型,由一个原肾细胞衍生而成的H形管状排泄系统。5.神经系统背神经司运动,腹神经司感觉运动,侧神经感觉,围咽神经环分泌脱皮激素。6.生殖和生活史雌性:卵---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门---体外卵---输卵管---子宫雄性:精子--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泄殖腔---泄殖孔---体外生活史:受精卵(20万/天)幼虫十二指肠孵化肠壁肺泡气管咽喉食道胃小肠成虫危害:夺走营养;穿梭损伤;毒素作用;堵塞肠道二、分类15000种无尾感亚纲:无尾感器;排泄器官退化或无;雄虫有1交合刺,多自由生活。嘴刺目:咽分前后两部分。色矛目:咽分三部分尾感亚纲:有尾感器;排泄器官为成对纵管;雄虫有1对交合刺,多寄生生活蛔虫目:咽长筒状,口周围有乳突。圆线虫目:咽球状或筒状,无乳突。三.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1.蛲虫:寄生在人的肠中,造成失眠,消瘦等。自体感染和异体感染。2.十二指肠钩虫:寄生在人的十二指肠,造成慢性失血,浮肿,无力。3.丝虫:寄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人体淋巴系统,有中间寄主(蚊),造成橡皮肿。4.小麦粒线虫:寄生在叶片内,进出口检疫对象之一。第二节轮虫动物门1.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部:具1-2圈纤毛组成的头冠。躯干:被角质膜,称兜甲,有环形折痕,似体节。足:有足腺,趾。2.体壁:角质膜;上皮(合胞体);环肌及纵肌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