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07河北开滦爆炸事故事故发生经过事故生产线控制室计算机和视频数据显示:3月7日6时43分,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送电。6时45分,工控系统开机,水相、油相开始加温,初始温度分别为79.9℃和66℃。8时06分,输料螺旋启动,开始向水相罐内加料。8时18分,停止加料。8时53分,水相化验人员进行检验。10时18分,乳化器启动。10时26分,乳化器停止。10时31分,切换水相制备B罐后,乳化器再次启动。11时22分,乳化器停止。至11时25分,累计生产乳化炸药428卷,计3424kg,其中1号机生产377卷,2号机生产51卷。11时25分,工房突然发生爆炸。爆炸现场形成一个大爆坑和一个爆炸压痕。大爆坑直径5.22m,深1.27m。装药机位置的爆炸压痕东西长3.5m,南北宽2m。水相油相制备罐、乳化器、冷却机基本完好并保持原来位置。敏化机被推到东侧隔墙边并侧翻,存留的约80kg乳化炸药,无燃烧爆炸痕迹。以上设备均未参与爆炸。装药车间内有5台装药机,其中2台为晓进装药机,3台为KP装药机,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爆炸发生后,3台KP装药机基本完整,仅出现变形和扭曲(其喂料泵料斗变形、泵腔完整),与2台喂料泵倒在装药间内的西北角,另1台喂料泵在装药间内的北侧,KP装药机及喂料泵未参与爆炸。2台晓进装药机彻底解体,无完整、完好的零部件,碎块分布于四周,正南偏西方向居多,参与了爆炸。经计算,参与爆炸的乳化炸药为977kg,折算成TNT炸药当量约683.9kg。爆炸造成装药间主体结构摧毁,框架柱炸弯、炸倒,框架梁炸断、炸塌,屋盖炸碎,前后维护墙均炸飞。装药间东侧的乳化敏化间主体结构及外墙基本完好,乳化敏化间与装药间的隔墙被向东推倒。装药间西侧的包装间主体结构受破坏,两侧外墙受损严重,装药间与包装间的隔墙和山墙被向西摧毁,局部屋顶坍塌。周围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均没有明显的受损痕迹,主要是窗框、窗扇、门和玻璃破坏,最远波及范围294m。事故原因及性质(一)可排除引起爆炸的因素。根据专家组报告、检测报告和公安部门刑事调查报告,排除了人为破坏、雷电、静电、过热、现场乳化炸药组分异常、火灾引起爆炸和乳化炸药自燃自爆等因素。(二)爆炸原点认定。通过对现场勘察、爆炸碎片、监控系统原始记录和监控录像的分析,确定爆炸原点为1号晓进装药机。(三)直接原因。晓进装药机叶片泵内存有死角,结构设计不合理,容错能力低、风险大,存在固有缺陷。装药机转子与转子下端面和泵底上端面之间的物料摩擦、转子上下端面与泵体端面之间金属摩擦产生的热积累,导致物料中的析晶含油硝铵发生热分解,最终导致爆炸。(四)间接原因。1.晓进公司研发和生产装药机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到位。未按照《机械工业产品设计和开发基本程序》(JB/T5055-2001)规定,进行设计计算,并编写计算书;未对技术设计进行评审并记录;未验证工艺规程、工序能力及工装,未编写样机试制总结报告以及开展工序质量控制点活动等。未按照《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规定,对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易燃易爆物质和可燃物质的生产设备,根据其燃点、闪点、爆炸极限等不同性质采取避免摩擦撞击的预防措施。未按照《民用爆破器材企业安全管理规程》(WJ9049-2005)规定,对用于加工、输送、存储危险物品的各种设备器具,或有可能接触危险物品的运转部件选择合理密闭方式,在设计制造时采取防止产生火花、静电危害和不安全的机械摩擦、撞击等措施。未按照《爆炸性环境用非电气设备》(GB25286.5-2010)规定,对无润滑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能产生潜在易燃热表面和/或机械火花的摩擦接触等问题在间隙尺寸方面采取避免措施。2.晓进公司生产的叶片泵装药机用于乳化炸药生产存在安全隐患。晓进装药机叶片泵存在固有死角区域,而这些死角区域积累的不可置换的物料始终处于摩擦、挤压状态,容易产生热积累。配合间隙小、内外定子曲面设计不合理、泵底环形槽设计不合理、外定子设计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不断产生和加剧叶片与内外定子之间、叶片上下切面与泵体端面之间、转子上下端面与泵体端面之间的金属摩擦。该叶片泵应用于乳化炸药生产存在的固有缺陷,所带来的爆炸风险无法通过日常维护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