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新生儿黄疸第十二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妇儿护理教研室:方初玉学习目标一、新生儿黄疸1.掌握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2.熟悉病理性黄疸的特点;3.能说出常见护理问题;4.掌握护理措施。二、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1.掌握病因及临床表现;2.熟悉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思考问题1.胆红素代谢过程是如何进行?2.为什么出现生理性黄疸?3.如何判断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针对胆红素脑病的患儿应采取哪些措施?4.为什么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易发生硬肿症?具体说出复温的方法。第十一节新生儿黄疸一、概述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一)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二)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三)新生儿黄疸分类间接胆红素(UCB)UCB+血浆蛋白UCB+Y、Z蛋白UCB+GB—直接网状内皮系肝脏肠道直接—UCB+GB直接—粪胆原UDPGTβ-葡萄糖醛酸酶正常菌群重吸收20%排出80%来源多1.生理性黄疸定义:生后2~3天内出现,4~5天最明显,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延迟至3~4周,除皮肤及巩膜黄染外,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特点:1)产生原理同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有关。2)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68.4~85.5µmol/L,间接胆红素为主。最高:足月儿<205.2µmol/L早产儿<256.5µmol/L2.病理性黄疸(1)特点:1)黄疸出现早,一般生后24小时内出现。2)黄疸程度重。3)黄疸发展快,每日上升>85µmol/L。4)黄疸持续不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5)血清结合胆红素>26µmol/L。(2)原因1)感染性: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2)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胆道闭锁等。二、新生儿溶血病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ABO溶血病表现轻重不一,Rh溶血病表现重。1.黄疸2.贫血3.肝脾肿大4.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临床分期:1.警告期:12~24小时嗜睡、吸吮无力、肌张力低、反射弱。2.痉挛期:24小时后双眼凝视、尖叫、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惊厥、发热、呼衰、DIC。3.恢复期:幸存者1~2天后好转吸吮力及对外反应首先恢复、呼吸好转、痉挛消失。生后2个月出现后遗症。后遗症:手足徐动症、智力障碍、听力障碍。(三)治疗要点1.产前监测和处理2.产后新生儿治疗(1)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光照疗法、换血疗法。(2)药物治疗供给白蛋白:输血浆25ml/次,白蛋白1克/㎏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3~5ml/㎏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日。(3)其他:纠正缺氧、低血糖、低体温等。三、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一)常见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心力衰竭。2.知识缺乏:与··········有关。(二)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预防胆红素脑病2.减轻心脑负担,防止心力衰竭。3.健康教育第十二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受寒的情况下引起的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的损伤,严重者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一、病因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二、发病机制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散热多。2.早产儿棕色脂肪贮存量少3.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含量多。4.新生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高。(DIC)三、临床表现生后一周内,寒冷季节、早产儿多见。1.低体温:低于35℃,重者低于30℃。2.皮肤表现:凉、硬、肿。硬肿顺序: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3.多器官功能损害反应差、哭声弱、不吃、心率及呼吸变慢、少尿或无尿、休克、心衰、DIC、肾功衰竭。4.病情分度病情分度根据体温、硬肿范围及器官功能受损程度分三度分度肛温肛腋温差硬肿范围器官功能改变轻度≥35℃正值<20%无明显改变中度<35℃0或负值20~50%反应差、功能明显低下重度<30℃负值>50%休克、DIC、肺出血、急性肾衰四、辅助检查五、治疗要点1.复温:治疗的关键,逐步复温。2.保证热量及液体的供给。3.纠正器官功能紊乱4.合理用药六、护理评估1.健康史2.身体状况3.心理社会状况七、常见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1.体温过低2.皮肤完整性受损3.有感染危险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5.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6.知识缺乏八、预期目标1.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2.患儿皮肤完整性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