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的诚信建设王端东(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433)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诚信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当下媒体舆论引导责任异化、传统信仰危机、制度的权威性弱化引起诚信问题的起因追溯,找到应变诚信危机的出路。关键词:新形势;诚信建设;出路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XX)02-0252-0220XX年“两会”期间,上海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的葛振雄教授在两会现场,向教育部提出严肃清查20XX年研究生考试泄题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考风”是一个国家选好人才、出好人才的风向标,考风不正必然带来学风不正。“泄题事件”产生的影响是对教育诚信的轻薄,人们会对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考试机制产生怀疑,它所带来的不仅是教育和学术道德的滑坡,甚至会造成对人们信仰领域的冲击。我们不难发现当今诚信问题已经突显:“染色馒头、毒奶粉”映射出的是商家对消费者的不诚信;“表哥、房叔官员腐败”折射的是官员违背职业操守,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诚信;“南京彭宇案”是百姓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不诚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可见,诚信建设已经融入了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成为道德领域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文明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党和国家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任务的重要方面。一、当下诚信问题的起因与追溯2.传统信仰危机。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社会里以公有制为第1页共6页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让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改革开放在引入私有制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将突出个人价值实现的观念带入了中国,随着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化,由利益关系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明显增加,这时如果不能在制度层面保证基本的社会公平,保证人们的基本权利得以实现,就很容易产生社会不满,这种不满的表现形式的初级阶段就是“信仰的缺失”,信仰缺失的唯一结果就是信仰自己,就是唯利是图,甚至是唯我独尊。目前,社会敏感问题日益突出,而在制度层面上对“丑恶现象”的制裁乏力,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传统信仰,人们对“善恶有报”的观念不再信服,这时候有人就会放宽自己的道德底线,他们就会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用怪诞的行为方式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冲击。如:“兽兽门”、“艳照门”、“凤姐”;有的人就开始寻找新的信奉对象,往往容易被邪教所利用;有的人就开始对国外的意识形态产生憧憬。3.制度的权威性弱化。短线操作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从“古田会议”决议到谭政报告,从1953年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和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执政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已经慢慢探索和建立了适应中国实际的各项制度,这些制度是我们用实践经验换来的,是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的,是我们用来指导新的实践的指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整个社会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个体单位层面,对于制度的遵循仍建立在“人治”理念的基础之上的现象依然存在,按照制度执行往往被按照文件执行所取代,随机性比较大,这就弱化了制度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制度的完善性工作应迅速跟进、应急性工作需研究新方法,我们对新生事物的规范往往跟不上事物的变化发展速度,导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得不到解决。例如,互联网从1991年传入我国,但是到了2000年,我国的《互联网管理规定暂行条例》才开始出台,且出台之后再无补充。二、应变诚信问题的出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不断进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诚信问题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日益成为第2页共6页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