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求引领教学设计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作为一线老师一直都在在苦苦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我们惊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进行静悄悄的革命。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转向了“三维”目标,课堂上教师面向“发展”、关注“人文”,学生勇于“探究”、乐于“合作”,不时呈现出一道道亮丽风景。然而,欣喜之余却也折射出一些隐忧。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着广大教师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于新理念精神的理解存在偏颇,认识没有真正到位,尤其是当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碰撞时缺乏打量、怀疑、批判意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出现了盲目追“新”现象。数学教学存在着虚假繁荣:满堂问代替满堂灌;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实质;“生活味”大于“数学味”;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等。以至于导致了课堂经常是优等生的舞台,他们在课上尽情挥舞;中等生的跑台,不停的跟着优等生跑,课后汉流夹背,气喘吁吁;学困生的邢台,等着老师怒目圆睁、唇枪舌剑的砍杀。这样的数学课堂找不到主体,我们应警惕这种现象,在教学中不雕琢,不粉饰,切实考虑学生在心理、认知、情感上的需求,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并发展自己的能力。一、情境素材:考虑一点数学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数学环境。然而,我们却看到一些精心创设的“情境”并没有多少数学知识含量,也缺乏智力、数学素养的价位。学生已被大量无关的背景事物所吸引,没有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在所学的数学知识上。顾泠沅指出:“引起兴趣的有内容本身,内容的表达方式以及内容的学习方式等,但一味追求兴趣的教学活动也会出现偏颇,人们注意到,知识不总是好玩的,也不总是容易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而言,长效的核心知识必须作为学生学习的真正主干。”数学课堂注重情境创设无庸置疑,它应用恰当可以吸引学生眼球,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但情境的创设不是讲求纷繁花俏,而要根据具体内容,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道来,体现数学本源性。二、课堂提问:考虑一点层次性新课程倡导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出来,一些老师热衷于挖空心思地提问,以为只有如此“启发”,才能消除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以此来激活课堂的互动气氛。教师提问不断,学生对答如流,师生配合默契。但实际上很少有学生不照着书上结论来作答,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微乎其微。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表面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这种“满堂问”无疑是过去课堂“满堂灌”的翻版。因此,新课程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