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的注意事项小儿用药的注意事项西京医院儿科西京医院儿科叶彬叶彬儿科用药的注意事项儿科用药的注意事项•新生儿用药特点•婴幼儿用药特点•儿童用药特点•儿科急救药品应用•小儿用药剂量计算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用药特点•儿童不是成人缩影,新生儿也不是儿童缩影。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各种脏器功能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及药物的代谢动力与成人和儿童极大不同。新生儿给药途径新生儿给药途径•口服•注射•吸入•外敷•哺乳输入•脐带血管注射新生儿药物吸收新生儿药物吸收•胃肠功能对口服药吸收的影响:⑴幽门括约肌收缩较强,贲门括约肌收缩较弱,胃内容物易返流入食管。⑵胃排空时间长达6~8小时,药物吸收更完全。⑶出生24小时内胃液酸度显著增加,不宜口服易失活药物。新生儿药物吸收新生儿药物吸收•用药部位血流对注射给药的影响:新生儿肌肉组织较少,皮下组织相对较大,血循环较差。灌注较少时药物滞留在肌肉中,吸收易不规则。药物蓄积于局部,灌注突然改变时,可引起药物中毒。•静脉注射给药吸收最快,药效也最可靠。新生儿药物吸收新生儿药物吸收•皮肤或粘膜对吸收的影响:⑴新生儿粘膜娇嫩,粘膜血管丰富,皮肤角化层薄,药物吸收迅速,给药方法方便。⑵有炎症或破损时局部用药过多,可导致药物中毒。如滴鼻剂。新生儿药物吸收新生儿药物吸收•体液分布的影响: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量的80%(成人为60%),相对较成人高,因此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排出也较慢。新生儿药物吸收新生儿药物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浆蛋白结合力低:药物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因为新生儿体内血浆蛋白的性质有变化。不易与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有氨苄青霉素、地高辛、苯巴比妥等。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致使血中游离胆红素侵入脑组织,甚至造成核黄疸。新生儿药物吸收新生儿药物吸收•酶的影响: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某些药物代谢酶分泌量少且活性不足,诸如水解作用、氧化和还原作用等生化反应均低下。新生儿用药时要考虑到肝酶的成熟情况,一般出生2周后肝脏处理药物的能力才接近成人水平。如新生儿黄疸不退,说明其肝药酶尚未发挥充分的解毒作用,应及时请医生处理或给予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治疗核黄疸)产生酶促作用,使胆红素排出。新生儿药物吸收新生儿药物吸收•肾功能影响:新生儿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过滤率较成人低30%~40%。很多药物因新生儿的肾小球过滤低而影响排泄,导致血清药物浓度高,半衰期也延长。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间隔应适当延长。这些药物有氨基苷类、地高辛、呋噻米、吲哚美辛、青霉素和呋喃类。新生儿肾功能的成熟过程需要8~12个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新生儿给药途径的选择新生儿给药途径的选择•口服给药:新生儿吸收差异大,口服给药不可靠。•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吸收不恒定,根据药性选择。•静脉注射:吸收快而可靠。•脐静脉注射:有可能引起肝坏死。•脐动脉注射:有可能引起肢体或肾坏死。新生儿忌用药新生儿忌用药•氯丙嗪,可致麻痹性肠梗阻。•磺胺类、亚硝酸类,可产生高铁知红蛋白症,临床表现为缺氧性全身发紫。•奎宁,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皮肤稍挤压即出现局部青紫。婴幼儿期生理特点与用药关系婴幼儿期生理特点与用药关系药物吸收•口服药物的吸收与胃肠道有关,婴幼儿胃内酸度低于成人。6~8个月胃肠才有蠕动,胃肠排空时间较新生儿短。•吞咽能力差,不愿服药。•口服片剂不慎可误入气管。•喂药时溅撒、量取误差。婴幼儿期生理特点与用药关系婴幼儿期生理特点与用药关系药物分布•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均高于成人。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被稀释。•体液调节功能较差,细胞外液比重差,水电解质代谢易受疾病及外界影响。•血脑屏障功能较差,某些药物可进入脑脊液。婴幼儿期生理特点与用药关系婴幼儿期生理特点与用药关系药物代谢•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肝线粒体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成熟。•肝脏相对重量约为成人的2倍,使很多以肝代谢为主要消除途径的药物短于成人。婴幼儿期生理特点与用药关系婴幼儿期生理特点与用药关系药物消除•肾小球过滤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