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后,思想品德教材与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了,增加了实践活动课等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当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更多地从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如何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成为每个思想品德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也在不断尝试中积累经验。一、把握时代脉搏,让思想品德课课充满时代气息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说教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所以,时事教育应当成为思想品德课上的一个重要“卖点”。要想在极短时间内把学生拉回课堂的话,就需要巧妙地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我设置了三分钟时政评论的环节:“我是小小评论员”、“说说我的看法”“这件事情我也很关心”等形式,每学期每个学生都有多次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事情,国家的事情。2.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导语”。根据我设置的课前时政评论的环节,学生播报或者评论的新闻事件非常丰富,我可以在讲课时候把学生播报过的新闻深度挖掘作为课堂的导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且提高参与意识。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亲近你1.增进师生沟通,加强师生合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断乳期”,加上知识阅历限制和社会家庭影响,如果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理解,而教师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从而影第1页共3页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增进师生沟通,加强师生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多跟学生交流沟通。课前提前到教室跟学生聊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平等对待学生,设置问题多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多用激励性语言,忌用打击性的评价。课后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爱。。在教学中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人格和创新思维得到良好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2.丰富自己知识,积极解答学生疑问,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由于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学生对周围生活有很高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有很多与课堂没有直接联系,学生却非常感兴趣。20XX年利比亚动乱,我国撤离在利比亚的华侨,学生很关注,我就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新闻,每天及时播报,并给感兴趣的学生,深度分析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知道国际关系中的错综复杂事件背后掩藏的真实目的。这样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够提高学生探知新知的兴趣,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带动更多的学生关注,学生参与了,才能在体验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是思想品德课缺失活力的重要原因,用多媒体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它可以把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以及恰如其分的音乐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八课《灿烂的文明之花》时,我把我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展板上的照片拍下来,特别是每换一个班上课,我就把图片改成这个班的照片,学生在看的时候,非常激动,很快就能领会精神文明的创建形式。又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我爱我家》一课前,我让学生把发生在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整理一下,上课时候展示,很多同学把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做成ppt展示给大家,有日记第2页共3页的章节、图片、录音、视频等,很多故事让学生和老师感动的留下了热泪,从而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深深的爱意,学生自然就懂得怎样从日常的小事中怎么做来孝敬父母,来回报那份深厚的爱意。四、积极参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