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化素材提高教学有效性——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教学案例从化市鳌头镇中心小学吴秋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我认为应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通过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下面以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为例,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教材分析]《连加》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连加》虽然不是第五单元的教学重点,但是本单的一大难点。之前我们的学习只需一步就可完成计算,而在此课,要分为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使课堂更生动,学生积极性更高,教材编排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连加计算前各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利用小鸡走来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意义和计算方法。二是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目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案例分析]一、创设生活情境,使知识与情境融为一体创设生活情境,不只是为了将知识“粘贴”进去重要的要使知识能镶嵌到情境中,与情境内在的融为一体.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自主迁移。片段一:师:一路上,小明看到车外的稻谷金黄金黄的,地里的辣椒红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不一会儿,他便到了外婆家,外婆正在喂鸡呢!小明连忙跑过去帮外婆喂鸡。引出: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课件演示跑来了2只小鸡。师:你可以提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列式?生:一共有多少只小鸡?5+2=7(只)课件演示又跑来了1只小鸡。师:你可以提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列式?生: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7+1=8(只)师:(多媒体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又来了几只?(多媒体演示来了2只)瞧,这只小淘气贪玩,来迟了。(演示又来了1只)师:你能将喂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原来。。。又。。。再。。。)生: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又来了2只,再来了1只。师:根据刚才的这些信息,哪位小朋友会提个问题考考大家?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师: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生: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可以直接把5、2、1三个数加起来!生说,教师板书:①5+2+1=8②5+1+2=8······师:为什么这里要把他们加起来呀?生:因为越来越多了,比原来多了就要用加法。师:对比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生:以前学的算式只有一个加号,这个算式有两个加号。师:你能给这个算式来取个名字?生:连加。师:对了,像这样三个数或三个数以上的数加在一起叫做连加。(板书:连加)师:你会读这一道连加算式吗?生:五加二再加一。师:对了,全班齐读两次。师:5+2+1=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先讨论,再汇报)生1: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生2:先算5+2=7,再算7+1=8······师:是呀,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然后把算出来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学生齐说计算方法。……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知识的存在。扶放有度,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连加的数学意义。二、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