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沅江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贾瑜讲课提纲•乙型肝炎发病概况•乙肝的母婴传播途径•乙肝的母婴传播阻断•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乙肝发病概况•全球:据WHO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约有3.5亿人口为HBV慢性感染者,其中70%以上分布在亚太地区,20%-30%以上患者将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细胞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HCC。•中国: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为0.96%.每年因肝病死亡者约为3.6万,其中80%与乙型肝炎相关的疾病,其中一半是死于原发性肝病。乙肝发病概况•《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全国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2006年的调查各年龄组分布图,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已由1992年的9.7%下降到0.98%,说明开展乙肝的母婴阻断效果显著;•但每年乙肝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前3位,乙肝防治仍然任重道远。乙肝发病概况•乙肝高发区的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期,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为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乙肝预防的重点之一是婴幼儿,阻断母婴传播、提高婴幼儿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是降低乙肝感染率和病死率的关键。乙肝的传播途径•HBV经电镜检查有3中病毒颗粒:•1.Dane颗粒(HBV颗粒),外壳蛋白为HBsAg,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HBcAg、HBeAg;2.小球形颗粒;3.管形颗粒。后二者为HBV复制过程中过剩的病毒外壳(HBsAg),不含核酸。HBV血清标志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HBsAg+:HBV感染的标志,由于HBsAg常与HBV同时存在,故认为是传染性标志之一。HBsAg+和HBeAg+:传染性强HBsAg+和HBeAg+和DNA(+):传染性最强抗-HBs+,>10mlu/ml:有保护力乙肝传播途径•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以及性接触传播。目前我国乙肝途径的特点:•严格输血管理,经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母婴传播: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联合免疫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有明显下降趋势。•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引起的乙肝有上升趋势。•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等应引起关注。•不良生活方式: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公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不容忽视。•性接触传播: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乙肝母婴传播•产前-宫内传播•产时•产后乙肝母婴传播•HBV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是因为在分娩时母亲子宫强烈收缩,使胎盘的通透性增加,母亲体内的微量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或是胎儿在通过母亲产道时,摄入了含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或在接生时,新生儿皮肤或粘膜破损,接触了含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如果母亲携带HBsAg,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95%-97%的HBV感染是可以预防的,说明HBV的母婴传播一般发生在分娩过程中。HBV的宫内感染•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机制:宫内感染的主要方式是经胎盘感染•胎盘渗漏学说:HBV感染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渗漏胎儿,造成宫内感染;•胎盘感染学说:HBV可感染胎盘合体细胞并且在其中复制,从而使胎儿在宫内被感染;近来有学者通过对HBsAg阳性母亲不同孕期胎盘HBVDNA检测,显示HBV感染从胎盘面到胎儿血管呈渐下降趋势,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V感染与宫内感染有关,并且HBV在胎盘组织内的感染有随孕期延长而增加的趋势,从而证明存在HBV感染经胎盘各层细胞转运至胎儿血循环的细胞转运传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感染学说:研究证实HBV可以感染PBMC,在正常或病理妊娠过程中,少量母血PBMC可通过胎盘屏障。HBV宫内感染影响因素•宫内感染与孕妇血清病毒含量及免疫程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