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子:文学常识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字词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士不可以不弘毅知松柏之后凋其恕乎(lún)(yuè)(yùn)(xǐnɡ)(chuán)(wǎnɡ)(dài)(huì)(rǔ)(zhì)(hónɡ)(diāo)(sh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学习。而:而且。时:时常,经常。亦:也。自:从。知:了解。而:但是。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习:实习(温习)。朋:志同道合的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日:每天。身:自己。为:替,给。谋:办事。忠:尽心尽力。交:交往。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通“又”。立:立于礼,做事合乎于礼,能站住脚。不惑:不受迷惑,学问已经很渊博了,不会受迷惑。天命:天道流行的精理。从:随。逾:超过、越过。矩:规矩、法度。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学过的,旧的。知:了解。可以:可以凭借。为:作为,成为。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学习。思:思考。则:就。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罔:迷惑。殆:有害。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忍受。不改其乐:一种贫贱不能移的学习精神。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必:一定。择:选择。其:他们。善:优点,好的。从:学习。改:改正。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论语》十则,则则不同,思考“十则”主要阐述了哪两方面内容?学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谦虚复习,学、思结合修身做人对待自己对待他人自省恕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修身做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