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聆听《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心灵的直觉:从刚才的乐曲中可以感受到这位音乐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年贝多芬生平略述中年贝多芬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有欧洲“乐圣”之称。以《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交响乐最为出名,小提琴、钢琴协奏曲成绩斐然。一生饱受耳疾折磨。耳疾起于二十八岁,五十岁时全聋,众多登峰造极的作品均是这期间的作品。一生坎坷:童年凄苦,盛年患病,晚年失意落魄!没有恋人、没有健康、没有知音、没有家族、没有理解,亦没有财富!但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世界没有给予他欢乐,他却为世界创造欢乐。青年贝多芬少年贝多芬复习提问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2、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不同的视角走近贝多芬化身为课文中的人物,用人物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巨人”和同学之间搭一座心桥。【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选择本组感兴趣的人物,派代表向同学介绍讨论所得。】女佣不同的视角(日常生活的见证人)走近贝多芬客人(一个陌生人的观察)贝多芬自己(展现内心世界)孤独和安静心地善良生活中心是音乐不拘小节不喜欢受约束生活基本能独立自理处境艰难是一位刚毅、顽强、执着,透出无比坚强意志的人。身高五英尺左右,两肩极宽阔: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有力的大手:脸部表情、头发、眼睛、鼻子、嘴、下颏: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风格。生活窘迫。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刚毅、顽强、执着的人。表现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外貌描写之写法指导1、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2、外貌描写后要加上提示性格特点的语言。3、进行外貌写作可用修辞,如比喻、夸张,以其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从贝多芬的话中来看看他如何看待自己?走进贝多芬比喻独立而骄傲1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抓老狮子的毛。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就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心理写照: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比喻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4、对“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且加以引申开的”一句应如何理解?书中的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5、“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什么?如何理解?贝多芬虽因耳聋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有困难,但他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音乐成了他忠实的朋友。贝多芬是的人。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巨人。感悟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H(1904~1936)苏联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