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发展压力,但也迎来了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难得机遇。当前,眉山立足自身禀赋已初步建立了“1+3”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体系,但还存在总量不大、集约不够、创新不足、要素紧缺等问题,文章通过系统梳理眉山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现实意义,客观剖析眉山在抓实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减乘除”四篇文章上的短板弱项,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关键词:“双碳”“1+3”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四项攻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可以说,在“双碳”目标下,依托眉山现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力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同时保持眉山制造业支撑作用和加快转变绿色发展方式的必要和有效手段,旨在为眉山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筑牢坚实有力的底部基础。一、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内在逻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形成更具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这是紧跟大势、立足长远的自觉行动。党中央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大势下,虽然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越来越紧、转型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但也将极大激发和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带来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难得机遇。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双碳”战略,在目标上高度契合、路径上高度一致,是眉山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自觉行动。(二)这是服务全省、进城入圈的发展所需。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在全国率先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作出了部署,接着又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各个区域产业发展布局,赋予了眉山打造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的历史使命。省委先后两次决策部署,可以说给眉山提供了一个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的窗口,眉山不仅背靠全省丰厚的清洁能源资源,又是“双城”“同城”国省重大战略下的一方热土,只要抓住窗口期,就能不断强化整合资源、集聚产业的自身能力,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省长远发展巩固产业根基贡献更多眉山力量。(三)这是换道抢跑、后发追赶的现实选择。与成都、德阳、宜宾等工业强市相比,眉山工业化水平相对滞后,在现在资源要素日益趋紧的大背景下,想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努力调整产业结构,选准契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风口产业。“1+3”产业就处于这样的风口期,不仅上下游链条长、细分领域多、市场规模大,而且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些产业,是推进制造强市的关键,也是为眉山未来发展积蓄新动能的核心。二、眉山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按照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和省委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眉山融入全省“5+1”现代工业体系,大力推动结构调整,确立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主攻方向的“1+3”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体系。截至2022年,眉山共有“1+3”规上工业企业460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55%以上,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占工业比重67%以上。具体来看,已初步形成以通威太阳能、万华化学、杉杉锂电、金象赛瑞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锂电材料、晶硅光伏、绿色化工等为细分领域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体系,2022年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是眉山首个千亿产业。以信利集团、天府江东、阿格瑞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存储、智能终端等为细分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2022年产业规模超230亿元。以中车眉山、德恩精工、青城机械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轨道交通、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为细分领域的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体系,2022年产业规模超250亿元。以舒泰神、亿帆医药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化学药品、现代中药、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