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路径研究摘要: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而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背景下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一种职业精神。就目前中职学校在培育人才方面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够,比如在专业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适当地整合资源,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本文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然后分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以及中职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的主要策略。关键词:工匠精神岗位对接可行性不足策略中职一、阐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他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认真严谨、敬业等方面的内容。工匠精神更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并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岗位有效对接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需求型人才。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R到逃?是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应该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将行业的特征和专业的特征相融合掌握本行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根本途径之一,工匠精神的培养靠实践来实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将学生置身于现实情景当中。三、中职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1.专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度不够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专业教育中没有深入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没有成为学校育人的主要目标,以致工匠精神的培养没有实现与岗位的有效对接。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新,大部分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过程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完全融合是阻碍学生工匠精神与岗位实现有效对接的主要因素。2.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缺乏连贯性而且所教的知识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不够,这也是导致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的主要策略1.深入调查企业岗位需求要想实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与岗位的有效对接,学校首先要对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的认识。同时学校根据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导致岗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因此学校应该及时对岗位需求进行调查,并将不同的需求进行分类,然后针对这些需求优化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2.采用一体化仿真教学模式为了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学可以采用一体化仿真教学模式,这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它主要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具备一体化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学大纲、一体化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而且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小班化教学,一体化仿真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目标、每个项目的具体任务、课程标准以及具体操作过程等。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提高一体化仿真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走出去、请进来”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岗位相融合的重要方式“走出去、请进来”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岗位相融合的重要手段,所谓“走出去”是指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工厂或车间参观的机会,“请进来”是指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帮助学生剖析工匠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而且学校还可以请优秀的毕业生到校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增强说服力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