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教学案例城关区新华小学文静2006年10月《春夜喜雨》教学案例我在小学一年级第10课《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问:“春天来了,大自然都有些什么变化?”由于同学们通过第三课《春天》的学习,发言异常踊跃,回答说:“天气变暖和啦!小燕子飞来了!”“树发芽了,草地变绿了,农民伯伯在插秧,下种了”等等。教师进一步总结提问:“同学们回答的都好,现在再仔细想一想,春天,大地最需要什么?在回答之前我先出一条谜语,看看哪些同学知道,‘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多数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老师肯定后并在黑板左侧画4个对称的大雨点“::”“现在同学们再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春天,大地需要什么?”同学纷纷举手回答,甲:“雨。”乙:“雨。”丙:“雨。”老师继续加深提问:“为什么?”学生甲:“下雨后草地变得更绿了。”学生乙:“有了雨树长出很多绿叶来。”学生丙:“有了雨,种子才会发芽,麦茵才会长大。”老师总结:“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正确,春天的雨是多么的好哇,它使大地变绿了,大自然更美丽了,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春天里不下雨,地里的小苗会----枯死,草地----变黄了。因此说春天的雨是多么的珍贵呀,大地和人们多么想往着春天的雨呀,“春雨贵如油”这句民谚比喻的多么的恰当啊!”下面我再问一个问题:“下雨了,你怎么出门上学呀?”学生回答:“打雨伞。”“对。”这时候我在黑板上4个雨点的上面写了一横,中间写了一竖,表示同学们打的雨伞上学衣服没有被淋湿;老师进一步提问:“下雨,不能户外活动,体育课也上不成了怎么办?”学生会继续回答:“进教室;到房子里避雨。”“好!”老师乘机在雨点上加写个方框,一个完整的形象的“雨”字出现在黑板上。然后给同学们讲:“今天我们开始上新课《雨》。”在雨字上加画一个大圈,并接着讲:“下雨了人们就要采取,戴草帽、打雨伞,进房子避雨等办法来保护自己。因此,“雨”这个字,是祖先发明的文字,最生动,最形象、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象形文字,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聪明的智慧。”同学们兴趣极高。“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3页,今天我们先讲《春夜喜雨》。我再问一个问题:喜是什么含义(意思)?”学生:“高兴的意思,好的意思,喜欢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唐代诗人杜甫把春雨比做喜雨好雨呢?同学们想一想再回答。”由于有前面的开场白和提问,强化同学们对喜雨、好雨的领会能力,因此学生思路明白,发言正确。对诗的前两句描写大自然的节气变化,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雨使万物复苏的作用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晴的效果。教师将补充教材“多好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节变化,到了春天,大地自然的应时而生(下)伴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这段话进一步进行解读,将“当”“乃”“潜”三个字结合课文分别解释,紧紧围绕春天夜雨悄悄的,不知不觉的特点,深刻领会诗人的喜悦之情。春天宝贵的不可多得的好雨,滋润万物使它们新生,天更蓝了,空气更加清新了,使大自然更加生机勃勃,也给人们带来想往和新的希望。同时体会使人从耳闻的角度细致描写春雨的特点。教师解读后再带领学生富有表情和想往的朗读诗人的不朽之作。这节课虽然一半时间花费在前面对春天的提问及“雨”字解释上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对加深课文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