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常用药及抢救药潘晓林常见病脑梗死,脑出血,腰痹脑梗死特点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诊断:1.老年患者居多。2.多在静态发病,多无明显头痛与呕吐。3.起病急,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4.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内逐渐加重。5.意识常清晰或轻度意识障碍,而有明显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6.常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病史。7.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各分支缺血的表现。8.头颅CT24~48小时后逐渐显示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的低密度梗死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出血性脑梗死呈混杂密度改变。脑梗死数小时内,病灶区即有MRI信号改变,呈长T1、长T2信号,出血性梗死区为长T1、长T2信号中混杂有短T1、短T2信号。与CT相比,MRI具有显示病灶早、能早期发现大面积脑梗死、清晰显示小病灶及后颅凹的梗死灶的优点。9.其他: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血流变学检查,脑电图检查等可提供诊断依据。脑出血特点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而约95%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是我国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常用药一、阿司匹林适用症状1、镇痛、解热2、消炎、抗风湿3、关节炎4、抗血栓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尚无明确用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50—150mg,每24小时1次。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6、预防消化道肿瘤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但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是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则较易出现副作用。血浓度愈高,副作用愈明显。◆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该品对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较少见或很少见的有(发生率<3%);①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多见于大剂量服药患者;据报道每天服用4—6g者有70%每天出血3—10ml,有溃疡形成者出血量可更多,并可引起失血性贫血;服用肠溶片剂很少有胃肠刺激反应;②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短促、呼吸困难或哮喘、胸闷;③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④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二、尼莫同适用症状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有明显症状的老年性脑功能障碍,如记忆衰退、注意力和精力下降以及情绪不安禁忌症严重肝功能损害妊娠或哺乳期年老体弱的病人、肾功能严重损害的病人以及严重心血管损害的病人慎用不良反应热感、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头晕、头痛、潮红、恶心、胃肠不适、乏力、末梢水肿极少数患者出现心率加快极少数病人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反应的症状,如失眠、不安、激动、易激怒、多汗等个别病人可出现运动过度、情绪抑郁和血小板减少三、兰普(缬沙坦氢氯噻嗪)适用症状用于治疗单一药物不能充分控制血压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注意事项血清电解质变化与保钾利尿剂、补钾制剂、含钾的盐替代物或其它可以增加血钾水平(如肝素)的药物合用需要小心。因而应当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噻嗪类利尿剂与低钠血症和低氯性碱中毒有关。四、氟桂利嗪适用症状有扩张血管作用。此外它对注意力减弱、记忆力障碍、易激动以及平衡功能障碍、眩晕等均有一定疗效,可用于老年病人。禁忌症孕妇慎用,脑出血急性期及有锥体外系疾病者禁用。在治疗过程中疲惫加剧者停药,如出现较重不良反应,除停药外应进行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