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消毒处置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上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其目的: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发生。2.防止病者再被其它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3.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仅靠消毒措施还不足达到以上目的,须同时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和工作中的无菌操作,才能达到控制之效果。不同的传染机制引起的传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胃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随排泄物、呕吐物排出体外,传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常的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呼吸道传染病的范围不确切,进行消毒较为困难,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播。虫媒传染病则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消毒的种类:分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种1.疫源地消毒是指有传染病(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外传。2.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的情况下,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医院中手术室的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两种1.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消毒工作。2.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隔离解除,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点进行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体彻底消灭。在医院中,传染源停止隔离出院后,对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为“终末消毒”。消毒前的准备包括准备消毒物品,杀虫药品和消毒效果监测与评价的物品及个人防护用品1.消毒物品1.1消毒药品:25%漂白粉;60%漂白粉精;15%过氧乙酸;0.5%碘伏。1.2消毒器械:机动喷雾器;压力喷雾器和维修喷雾器用的配件、工具、燃料。1.3配制药液用的器具:500g砝码天平;500ml量筒;量杯;50ml量筒、量杯;10L塑料桶等。2.杀虫药品:2.5%溴氰菊酯;10%奋斗呐;80%DDV乳剂。3.消毒效果监测与评价的物品:采样液(PBS,0.03mol/LPH7.2)无菌棉签;10mlPBS试管;5ml~10ml试管与吸管;250ml~500ml水采样瓶;5cm×5cm灭菌采样规板;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灭菌平皿;镊子;记号笔。4.个人防护用品:工作服;隔离服;眼镜;手套;胶鞋;帽子;口罩;塑料袋等。其它用品:卷尺;工作记录表格等。现场消毒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的对象,病原体的种类为依据。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污染。对流行病学指征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要采取严格的消毒方法。接到疫情报告后,消毒人员应立即到患者家指导随时消毒,必要时提供药剂并标明药剂名称及使用方法。对病人,根据病情做到“三分开”“六消毒”三分开①分住室(条件不具备可用布帘隔开,至少要分床);②分饮食;③分生活用具(餐具,洗簌,便盆,痰盂等)。六消毒①消毒分泌物和排泄物(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口鼻分泌物,胃肠道传染病主要为粪便,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是脓液和痂皮);②消毒生活用具;③消毒双手;④消毒衣物和被单;⑤消毒患者居室;⑥消毒生活污水。陪护人员做好随时消毒,护理病人后,应消毒双手。各类物品表面消毒的药物浓度生活用品:可煮沸30分钟,也可用0.5%的过氧乙酸溶液或用含氯量为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衣物被单:耐热耐湿的物品可煮沸30分钟或用含氯量为每升500mg的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不耐热的物品可用过氧乙酸熏蒸,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也就是每立方米一克,放置瓷器或玻璃器皿中加热熏蒸1~2小时,该焚烧的焚烧。瓜果蔬菜:可用0.5%过氧乙酸浸泡1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剩饭剩菜不能再食用,用20%漂白粉乳剂消毒2小时浸泡处理。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消毒: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或用含氯量为2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2000ml,搅拌均匀,放置2小时。生活垃圾:可燃性的,废弃的焚烧处理,不可燃烧的喷洒含氯量为10000mg/L消毒剂溶液,消毒后处理。污水处理:每10升污水加含氯量为10000mg/L消毒剂溶液10ml或加漂白粉4克混匀后作用1.5~2小时。使余氯达到4mg~6mg/L,排放。外环境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