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常见病害原因分析桥梁是公路交通的咽喉,是重要的基础设施,由于桥梁结构反复承受着行车荷载的磨损、冲击,遭受暴雨、洪水、风沙、冰雪、日晒、冻融等自然因素的侵蚀破坏,特别是我国交通量和重型汽车的不断增加,加之建筑材料的性质衰变,以及由于设计和施工留下的一些缺陷,必然造成公路桥梁使用功能和承载能力的日趋退化。这些结构上的初始缺陷加上结构的自然老化使得结构上的损伤不断积累和发展,结构的功能不断退化,由此极有可能导致结构在一定的使用期后将成为危桥而面临损毁、垮塌的危险。一、表观缺陷1.1蜂窝(1)病害现象、特征梁体混凝土表面局部酥松,水泥浆少,骨料之间存在空隙,形成蜂窝状的空洞。在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体表面往往伴随有钢筋外露现象。(2)病害原因分析梁体混凝土出现蜂窝病害,主要是桥梁施工中控制不严造成,具体为①浇筑梁体混凝土时,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漏振;②模板空隙未堵好或模板架设不牢固,混凝土振捣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露浆形成蜂窝;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设置不足,钢筋紧贴模板,混凝土无法包裹钢筋造成蜂窝及露筋。④混凝土表面蜂窝对结构承载能力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结构耐久性。1.2麻面(1)病害现象、特征梁体混凝土表面局部缺少水泥浆形成仅有细骨料、粗骨料的粗糙面,或者表面有许多麻点的小凹坑,一般情况下,钢筋不外露。(2)病害原因分析主要是梁体混凝土施工技术粗糙造成的,具体为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灰比过大或过小;②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损出现麻点;③木模板浇筑混凝土前没有润湿或润湿不充分,浇筑混凝土时与模板接触的那部分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吸收,使其表面失水过多形成麻面;④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涂,混凝土表面被粘损;⑤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露浆,混凝土表面出现沿板缝位置的麻面;⑥泵送混凝土气泡多,若未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气泡未消散,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面。⑦混凝土表面麻面对结构承载能力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结构耐久性。二、钢筋混凝土梁板裂缝2.1竖向弯曲裂缝(底板横向裂缝)(1)病害现象、特征在钢筋混凝土梁板的跨中部位,梁板的侧面出现由底面向上延伸的裂缝,长短不一,最长的裂缝延伸至翼缘与梁肋相接处停止(T梁)。裂缝间距一般为0.1m~0.2m,宽度约为0.03mm~0.1mm,对跨径较小的梁板,其裂缝少而细。(2)病害原因分析钢筋混凝土梁板竖向裂缝是在恒载及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曲裂缝,属于结构正常受力裂缝。2.2斜裂缝(1)病害现象、特征在钢筋混凝土梁板梁板的支座至1/4跨区段的梁板侧面出现的斜裂缝,倾角一般在15°~45°之间,斜裂缝由梁板底面向上延伸,裂缝宽度约在0.3mm左右。(2)病害原因分析钢筋混凝土梁板竖向裂缝是在恒载及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斜裂缝,属于结构受力裂缝,斜裂缝一旦出现后,其裂缝宽度一般较大,表面梁板的抗剪承载能力不足。2.3T梁肋板表面竖向裂缝(1)病害现象、特征在钢筋混凝土T梁肋板表面竖向裂缝在梁高一半处附近出现,裂缝宽度较大,一般在0.15mm~0.3mm左右,裂缝上下端的宽度较小,又称枣核形裂缝。竖向裂缝沿跨径方向分布位置不定,一般在1/4跨位置较常见,且裂缝条数不多。(2)病害原因分析①钢筋混凝土T梁水平分布钢筋数量偏少或钢筋直径偏细,钢筋竖向间距较大;②在混凝土浇筑后,肋板混凝土硬化收缩受到翼板和梁肋下部较多主筋的约束不能自由伸缩形成的收缩裂缝。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板裂缝3.1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底面纵向裂缝(1)病害现象、特征在空心板底面,一般是空心板截面的两腹板之间底面出现1~2条沿板跨径方向的纵向裂缝,裂缝呈断续或连续状,并往往伴随有渗水痕迹或白化现象。空心板底面的纵向裂缝往往是在桥梁通车营运不久才逐渐显现的。(2)病害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在空心板施工工程中,采用芯模的混凝土浇筑工艺不当所引起的。充气橡胶胶囊是我国公路桥梁空心板施工芯模的主要类型,正确的施工方法是先浇筑并振捣密实空心板底板混凝土后,再将充气橡胶胶囊放入定位钢筋确定的位置上,然后将胶囊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