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目的:通过教育,使官兵进一步认清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实质,努力在工作实践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传统。教育重点:向英模人物学习,把爱慕英雄之情变为学英雄、做英雄的实际行动,强化牺牲奉献意识。教育方法:1、课堂讲授:40'2、分组讨论:30'讨论题:怎样实践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内容:我军是一支驰名中外的英雄军队,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涌现出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创造出许许多多光辉的英雄业绩,形成了我军革命主义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期的革命军人,我们要把爱慕英雄之情变为学英雄、做英雄的实际行动,努力实践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革命英雄主义是我军特有的精神风貌革命英雄主义,是指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一切敌人、一切困难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面貌。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民军队本质的具体体现,是我军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加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邓小平文选》第327页)是对我军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概括。1、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勇于自我牺牲,是革命军人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而发自内心的一种高尚的献身行为。它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在战争年代,我军数以百万计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这是当年我军广大官兵时刻准备用鲜血和生命去实践的口号,井冈山时期,红军只有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周围的白军有18个团之多,幼小的红军没有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与白军进行殊死搏斗。粉碎了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正是靠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磅礴士气,我军战胜了几倍、几十倍于己且数量和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敌人,赢得了革命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军官兵不计得失,安心服役,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涌现出许多像雷锋、欧阳海、张华、徐洪刚、高建成式的英雄模范人物,牺牲奉献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江主席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高度评价了我军在抗洪抢险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个英雄倒下,千万个英雄站起来,这种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天地为之动容,世人为之赞叹。有了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鼓舞,中国人民就能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这种战斗作风不仅体现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勇猛顽强、临危不惧、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我军敢打硬仗,能打恶仗,善打胜仗。进攻时不管敌人的工事怎样坚固,火力怎样猛烈,都奋勇向前,勇猛冲击,坚决把敌人打垮和消灭;防御时,不管情况多么险恶,也绝不后退一步,人在阵地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穿插时,不顾一切疲劳和饥饿,昼夜兼程,连续作战,坚决完成任务。1935年5月,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时,先遣部队组成十七勇士的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穿过惊涛骇浪,冲向对岸,抢占了渡口。接着,英雄的红军部队,一昼夜强行军120公里,赶到大渡河上的另一处天险泸定桥,22位英雄组成突击队,攀着悬空的铁索,冒着敌人的弹雨,向对岸猛烈进攻。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占领了泸定桥,保证了红军顺利通过。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志愿军特级英雄杨根思带领一个排在小高岭上阻击敌人,美国侵略军用大炮和飞机进行狂轰滥炸,并轮番进攻,同志们在火海里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先后打退了敌人九次冲锋。当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人时,他抱起炸药包,猛拉导火索,与冲上阵地的敌人同归于尽,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典型地表现出我军英勇顽强的英雄本色。3、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所谓气节,是指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