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重庆市中医院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是指因较大是指因较大的血管破裂丢失大量血液,引起循的血管破裂丢失大量血液,引起循环血量锐减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环血量锐减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静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系最具有代表性的低血心动过速。系最具有代表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的常见病因严重创伤、骨折、挤压伤等所致的外出血和内脏(如肝脾)严重创伤、骨折、挤压伤等所致的外出血和内脏(如肝脾)破裂引起内出血;破裂引起内出血;各种原因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各种原因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张破裂等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引起的咯血;呼吸道出血引起的咯血;泌尿道出血引起的血尿;泌尿道出血引起的血尿;女性生殖道出血引起的阴道流血;女性生殖道出血引起的阴道流血;腹腔、腹膜后、纵隔等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内出血。腹腔、腹膜后、纵隔等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内出血。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或脉压差减少(<20mmHg)、尿量<0.5ml/(kg·h)、心率>100/min、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等指标。近年来研究发现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失血性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值;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休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休克复苏中每搏量(SV)、心排量(CO)、氧输送(DO2)、氧消耗(VO2)、胃黏膜CO2张力(PgC0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失血性休克分级:Ⅰ级:失血量<750ml,占血容量比例<15%;Ⅱ级:失血量750~1500ml,占血容量比例15~30%;Ⅲ级:失血量1500~2000ml,占血容量比例30~40%;Ⅳ级:失血量>2000ml,占血容量比例>40%。大量失血定义为24h内失血超过病人的估计血容量或3h内失血量超过估计血容量的一半监测一般临床监测包括皮温与色泽、心率、血压、尿量和精神状态等监测指标。尿量是反映肾灌注较好的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循环状态。血压的变化需要严密地动态监测。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维持“允许性低血压”(permissivehypotention),即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0~80mmHg。体温监测:当中心体温<34℃时,可导致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氧代谢监测传统临床监测指标往往不能对组织氧合的改变具有敏感反应,此外,经过治疗干预后的心率、血压等临床指标的变化也可在组织灌注与氧合未改善前趋于稳定。因此,同时监测和评估一些全身灌注指标(D02、VO2、血乳酸、SvO2或Scv02等)以及局部组织灌注指标如胃黏膜内pH值(pHi)与PgC02等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实验室监测血常规监测动态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的数值变化,对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判断是否存在继续失血有参考价值。电解质监测与肾功能监测对了解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凝血功能监测常规凝血功能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D-二聚体。此外,还包括血栓弹力描记图(TEG)等。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止血)和纠正包括原发病治疗(止血)和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两个方面。休克(补充血容量)两个方面。原发病的有效治疗是失血性休克原发病的有效治疗是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基础。抢救成功的基础。止血治疗止血治疗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不去设法制止出血,只顾用输血来补充血量以纠正休克状态,是无效和错误的,治疗出血的首要任务是止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尽快进行止血,否则,在不断出血的情况下,尽管积极补液、输血,血容量仍不会恢复,休克也不会得到纠正。止血治疗止血治疗原则上是先采用暂时止血措施,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但是在难以用暂时止血的措施止血时,即应一面补充血容量,一面施行根本的止血措施止血治止血治疗疗采用何种止血方法,应根据出血来源而定: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