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1010《《论语论语》》十则十则(B)(B)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常识引领:常识引领:①了解《论语》《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②认识“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示范与探究示范与探究学习每一则的方法:——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串连词义理解句子——思考整则的思想内容。拓展与体验拓展与体验1.学了这四则《论语》,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2.“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制作:黄曙光第二课时第二课时释疑与总结释疑与总结1.关于“子曰”:为什么每一则都有“子曰”呢?明确: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都是孔子说的话。2.关于每则后面的篇章名:了解《论语》篇名的由来。明确:《论语》这本书在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3.关于“三”的理解:“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明确: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第二则内容恰巧举了三个例子只是一种巧合,不是真的就反省了这三个问题。释疑与总结释疑与总结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3.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制作:黄曙光释疑与总结释疑与总结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不亦乐乎死而后已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制作:黄曙光反反思思与与拓拓展展反思:①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②对照自己的学习生活,想一想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拓展:《论语》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目,请你试着填写。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子曰:“知(智)者乐水,。”子曰:“,不相为谋。”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子曰:“人无远虑,。”子曰:“父母在,,游必有方。”谢谢指导!谢谢指导!制作: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