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花开的声音-----写给家长的信淄博市沂源县沂河源学校张吉爱已经是春暖花开了。当我们徜徉在明媚的春光里,欣赏嫩生生的绿色时,我们是否还记得乍暖还寒的时刻,那时春风早已吹过,掠过山川和田野,一遍又一遍。没有人知道春风的色彩,只有当她吹拂过,吹拂过。我和我的学生们也已从一、二年级蹒跚着一路走来,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春天站在门外,门才会笑口常开”到“云儿愿为一只鸟,鸟儿愿为一朵云。”-------《日有所诵》一至三年级共480篇诗歌,我们已记诵过,甜甜地,毫无负担。在诵读中,孩子识字,明理,养诗性。大量的新鲜丰富的语言如汩汩流淌的清泉,滋润孩子绽放的心田。诗情也在想象中扎上翅膀,孩子在模仿中创编童诗,所做的诗充满了童趣和善良。从《小学生必背古诗90首》的第一首《江南》到最后一首《朝天子·咏喇叭》,我们已记诵完成,我们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小学阶段古诗文的背诵任务,慢慢地,日行渐远。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日积月累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每天的诵读首先在于唤醒的孩子各种感官,让耳朵倾听那些灵动的语言,让嘴巴咀嚼那些有滋有味的情感,让眼睛在白纸黑字间寻找一种静气,让心灵在日不间断的诵读中得到滋养。我是喜欢梅子涵先生的,特别喜欢听他讲故事,虽然只听过两次,就已经心驰神往了。梅先生把不朽的故事和童话一个接着一个地讲给孩子们听,也讲给我们这些天天为“童年”工作的人听,讲得神采飞扬。结果孩子们就笑啊,吃惊啊,目不转睛地盯住了他的那一张嘴巴看!我们这些为童年工作的人也万分惊讶眼前这个“老顽童”的嘴巴、思维是不是专为故事而生。于是,梅先生的嘴巴成为一扇神秘的门,从里面走出的每一字、发出的每一声喘息都能让心跳变得急促,让心情变得欣喜,让世界变得宁静,让呼吸变得抒情。因为向往自己也有这么一只嘴巴,所以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尝试之旅。大量的、有品位的阅读是我和孩子的追求。三年来,我和孩子们大手牵小手,认识了聪明、憨厚的《小猪唏哩呼噜》;在《爱心树》的树荫下,找寻爱的种子;一起读了《蚯蚓的日记》,时常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间有趣的事情逗得捧腹大笑;最爱不释手的《小巴掌童话》如一个个精灵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从开始时聆听老师讲《笨狼的故事》到自由流畅阅读大部头小说,少的几十本,多的上百本的阅读量在悄然增长……孩子们快乐的笑声就如牧民们吹响的牧羊的短笛,激励着我用干干净净的故事帮他们养成习惯,滋养性格,优雅眼光。渐渐地,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正朝着“远处的草滩和山坡”奔去,因为那儿有更丰茂的水草,有更辽阔的空间等着孩子们去开掘。三年来,从伊始的仿写到现在的独立写作,从原先的小童谣到现在像模像样的议论文,从习作榜上的一篇篇小习作到一本本作文集,我们已写了近400篇练笔,我手写我口,真诚表达如自由呼吸。儿童是成人之父,是世界的希望。为了让这希望的“根”更繁茂,更牢固,我们有必要在“根”上多下点功夫。就像浇一棵大树,不要把水洒在树叶上,而应洒在根基上。“根的工程”要做些什么呢?我是语文老师,只能在为他们提供健康、美好、上乘的母语营养之路上多做点事情。于是就有了上面提及的“日有所诵”“大量阅读”和“阳光读写”。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尽可能地满足“满树的叶子”所需要的营养,从而让他们在“百般红紫斗芳菲”的语文花园里一路采撷,并能从此走向优秀,走向更加幸福的人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我们无限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怀着上进、求好的心态走进校园,对待学习的,我们就迟早会看到“木欣欣以向荣”的景象。“坐看云起时”,欣赏“晨光之熹微”。希望我,我的学生还有大家都以这样恬静、欢欣和平常的心情去学习,去工作,静静期待花开。我很喜欢何达的《快乐的思想》:做每一件事,都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就像把一盏盏灯点亮。砍柴的时候,想着的是火的诞生,锄草的时候,想着的是丰收在望。与你同行,想着我们有共同的理想,跟你分手,想着会师时候的狂欢。让我们家校携手一道,赋予教育中的每件小事一个快乐的思想。带上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