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的衰老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医的衰老理论起源于先秦(1)对人的自然寿命已有正确的认识《老子》:“人生大期,以百二十为限。”理由:一是来自当时的客观实践,即当时确有达到这一寿命的老人存在;二是结合中国传统“术数”的推测,即以五十为大之数,六十为一甲子,推算人的寿限均为两个周期,即在100-120岁左右。(2)对衰老机制已提出一定的理论对精气神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探索和论述:《庄子》提出“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管子》以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搏气如神,万物备存”《吕氏春秋》认为:“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精气的盈虚、精气的流行畅通与人的生命过程直接相关。(3)对延缓衰老的方法进行了探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深根固坻”的指导思想和以清静为核心的延缓衰老方法。《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是曰复命”2中医衰老学形成于《内经》(1)进一步确认了“天寿”的寿限《黄帝内经》中,列出了《灵枢·天年》等专篇来阐述有关人的自然寿限问题,进一步确认“人之寿,百岁而死”,在“年四十,阴气自半”的当时,为延缓衰老的迫切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2)全面提出衰老的机制学说对促使衰老的因素进行全面的的归纳,科学地指出:先天的不足而造成形气不能相任以及后天在精神、劳逸、饮食、房事等方面失养,乃至所处地理环境因素都可加速衰老的进程。(2)全面提出衰老的机制学说其次提出了有关衰老机制的各种学说,被当今研究所证实其科学性。如先天说、后天说、五脏虚损说、精气神虚衰、精血虚亏说、阴阳失理说、气运失常说等。(3)概括总结了延缓衰老的基本法则和方法“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世不殆”,“阴精所奉,其人寿”,“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从而使“形与气相任”,“形与神俱”为物质基础,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创造前提。(3)概括总结了延缓衰老的基本法则和方法但是要建立这一前提,又需要建立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在精神、劳逸、饮食、房事各方面合理调节以及掌握与衰老作斗争之“道”。达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的境地。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已为中医衰老学说和延缓衰老方法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的基础,它标志着中医衰老学的形成条件已经基本成熟。3中医衰老学的历代发展2具有创新性的进展主要有以下方面:(1)延缓衰老的重点在于中年明代张景岳“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后天薄弱者多夭”“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3中医衰老学的历代发展专列了强调中年复兴的“中兴论”,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认识到中年是走向老年的转折点,也是延缓衰老的重要环节。(2)精血虚衰是衰老的重要机制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养老论》中指出:“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明代万全《养生四要》中曰:“以难成易败之精血,不知爱惜,及自暴弃,以所以不待八八、七七之期而早毙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治形论》更从形体为生命基础的角度指出:“吾以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而形以阴言,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①以吐纳导引为中心的自我保健法的兴起吐纳方面,晋代葛洪倡“胎息”。南北朝时陶弘景编篡的《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六字诀”“六字诀”纳气有一,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和呬皆出气也”,书中具体地记载了每一呼气字诀所相对应的脏腑及其调治法等。但书中所载六字气诀,并非陶弘景之独创,是他根据道家先人经验及其记载编篡而成。1、“嘘”字诀:坐或立式,怒目瞪睛,作念“嘘”字口型(不出声,以下各诀同)吐气;以鼻吸气时眼睛微开,口轻闭。可治肝脏热邪,目赤泪等。2、“呵”字诀:两脚并立,两手十指交叉,举过头顶,作念“呵”字口型吐气;吸气时手放松。可治心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