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系统,为了不受制于人学校:成都理工大学姓名:刘潇邮箱:1145995574@qq.com在当今世界,导航定位已经成为人类从事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所不可或缺的技术。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从原始时期的寻路、判别方向,到后来的陆基导航,再到现在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无不体现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卫星导航系统除了给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外,还在科技、经济、军事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已经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美国的海军导航卫星系统人造地球卫星的出现,令各国的军事部门如临大敌,纷纷绷紧神经。1958年末,美国海军为了给北极星核潜艇在远海中提供全球性导航定位,委托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开始研制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即美国海军卫星导航系统(Navy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简称NNSS)。由于该系统的卫星通过地极,即沿地球的子午圈轨道运行,因此又被称为子午(TRANSIT)卫星导航系统。从1959—1961年这3年时间里,研究人员先后共发射了9颗实验性子午卫星。通过无数的努力,经过反复的验证研究,1964年,系统终于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由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的6颗工作卫星构成,卫星平均高度为1000km,卫星运行周期约为108min。TRANSIT卫星系统采用的是多普勒定位原理,起初主要为北极星核潜艇提供服务,之后逐步发展到各种船舶的导航。尽管该系统卫星数目少,运行高度低,观测卫星的时间间隔长,但它仍然推动了导航这一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开启了星基导航定位系统这一新篇章。苏联的TSICADA受到美国TRANSIT系统的启发,前苏联立即着手开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1965年,前苏联建立了与TRANSIT相似的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也由6颗卫星构成星座,高1000km,有6个轨道面,卫星运行周期约为105min。该系统1主要为前苏联军方提供服务。美国的GPS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DOD)、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交通部(DOT)认为子午系统无法满足军事和民用连续实施三维导航的迫切需求,更无法满足高动态用户的精密导航要求。他们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全天候工作,可以为高动态用户提供服务,并且拥有较高的精度。1973年末,美国国防部决定将陆海空三军种的研制工作统一起来,研制新一代的卫星导航系统,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导航卫星授时测距/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SatelliteTimingandRang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即GPS。这个项目历经二十余年的研制,花费百亿美元。1993年末,GPS可以进行初始运行。此时,它由分布在6个轨道面的24颗卫星组成。1995年初,GPS全面投入正常运行。前苏联的GLONASS为了应对美国的GPS系统,同时也为满足本国军事的需求,前苏联于1976年颁布了一个建立GLONASS的法案。1982-10,前苏联发射了这个系统的第一颗卫星。在1988年召开的一个国际会议上,前苏联表示各国可以免费使用GLONASS系统的导航服务。前苏联解体后,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演说,提到GLONASS系统即将开始正式运行,成为一个工作系统。1994—1996年,在这3年时间里,俄罗斯逐渐发射卫星,并将24颗卫星星座全部布满,至此总花费达数十亿美元的GLONASS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到2005年上半年为止,已先后发射了80余颗卫星。欧盟和我国合作的“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伽利略”计划是一种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定位方案。“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立计划将于2007年底之前完成,2008年投入使用,总共发射30颗卫星,其中27颗卫星为工作卫星,3颗为候补卫星。卫星高度为24126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该系统除了30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外,还有2个地面控制中心。“伽利略”系统将为欧盟成员国和中国的公路、铁路、空中和海洋运输甚至徒步旅行者有保障地提供精度为1米的定位导航服务,从2而也将打破美国独霸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格局。按计划,首批两枚实验卫星将于2005年末和2006年发射升空。但实际情况却是“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远远落后于计划,到目前为止,“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仍然没能够实现组网。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1983年,陈芳允首次提出了北斗计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