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l期V01.37No.I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NANNORMALUNIVERSITY2010年1月Jan.2010近代东南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成因探析刘玲(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006)摘要:东南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在近代更显突出。海洋文明到来后,日趋整体化的世界经济对沿海地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拉动,为中国东南沿海发展提供了先机;清政府仍用一贯的内陆文明思维,采取了。闭关”政策,既限制了东南沿海的发展,也使内地失去了发展机会;列强入侵致使东南沿海畸形繁荣,内地发展陷入滞缓,不平衡状况加剧;因得风气之先,更新迅速的思想观念对东南沿海起到了社会总动员的作用,为其长久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关键词:东南沿海;内地;不平衡发展}原因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2359(2010)01—0166—05作者简介:刘玲(1964--),女,山东临沭人,江苏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大国普遍现象。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差异极大,再加上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连接,这一问题更显突出。。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伴随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城市的开放,东南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日渐拉大,鉴于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帝国主义是造成不平衡发展的罪魁祸首、不平衡发展属非正常现象”的结论。但笔者考察后发现,形成原因实有多重: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18世纪的中国,已深处海洋文明浪潮旋涡,沿海发展超过内地是势所必然,属正常现象;但是,发展不平衡程度之深,持续时间之长,则又属非正常现象,中国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则难辞其咎。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对东南沿海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仅就五口开放后的东南沿海和内地发展不平衡的宏观原因略陈管见。一、海洋文明的到来为东南沿海发展提供了先机所谓“海洋文明”,是指伴随着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以及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等一系列航海事件的发生,洲际开始了海洋航线的连接后而崛起的取代亚洲内陆文明的欧洲海洋文明形式,海洋经济成为近代经济的突出标志。区域发展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时代不同,这些因素作用力的权重有所不同。在内陆文明时期,经常起作用且为主导性作用的常常是政治和军事因素。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往往合而为一,多居于中原腹地和地形险要之地。如,雒邑(洛阳)因是“天下之中”If]97而受周公重视;西安因地居关中,有“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班1]2∞的优势,可以“阻三面而独守,以一面东制诸侯”[1]1632,而被统治者视为宝地。因政治、军事需要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历史成因研究”(08SJD7700012)收稿日期:2009—10—22·166·万方数据而刻意经营,使得这些地区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封闭、险要之地因自然环境险恶、交通不便终究没有经济发展的优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驾驭自然能力的增强,经济区的拓展不断走向纵深;再加上连年战争使人备受纷扰,战争权威性在不断下降,能安居乐业、水土丰饶之地渐渐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中国唐代以后,之前还被视作偏乡僻壤的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由于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人气聚集地,尽管并非军事重镇,但经济地位的上升带动了区域地位的上升,为后来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近代最初开埠的五城市皆有这样的优势。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经济重心南移后辛勤开发,到五口通商前,东南沿海地区已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交通情况对区域发展作用的权重也日趋增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交通网络,在内陆文明下,交通主要依靠的是内陆水网,长江、运河构成了主要的交通连接,所以沿江、沿运河的地方具备了交通便利优势。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很多政治中心,最为著名的有六大古都,它们都曾相当繁华,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