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作者:华新小学黄家音2007-2008年第二学期教学内容2、撬棍的学问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利用杠杆尺做实验)和归纳概括能力(在实验基础上归纳概括杠杆的作用)。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重点认识杠杆作用。难点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教具教师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尺、支架、钩码、测力计。2.挂图或投影片——杠杆的支点、力点、重点示意图。3.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学习新课1.认识杠杆(1)讲解: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被沉重的大石块压着的那点叫做重点(板书“重点”),这点承载着大石块的重量。手握住杠杆对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板书“力点”)。(2)提问:①杠杆上有哪三点?②什么是支点、重点、力点?分别在图上指出。2.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1)讨论:①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②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2)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①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尺及支架)这个实验装置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在做平衡实验时曾经用过,它叫做杠杆尺。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尺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尺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11②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尺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尺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尺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尺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重点?哪里是力点?支点到力点距离多少?(用格作单位)支点到重点距离多少?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力点处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力点(杠杆尺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尺平衡。(学生实验,汇报。)③讲解:当杠杆尺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量小于左边的重量,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量大于左边的重量,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量等于左边的重量,是不省力也不费力。④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在这个实验中,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⑤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3)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①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研究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利用杠杆提起重物是省力还是费力。每种情况实验两次,每次实验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差要有不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②分组实验。③汇报实验结果。(4)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在省力和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杠杆提起重物,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