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班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题2014-06-28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结合处所形成微向前方突出角角度大致140度左右该角又被称路易斯角。胸骨角:平对第4胸椎下缘;两侧接第2肋软骨。胸骨角平面主动脉弓起、止端,气管杈、食管的第2狭窄、胸导管由右向左。2.股鞘: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3-4cm。鞘内有两个纤维隔,将鞘分隔成三部分: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容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有股深淋巴结。3.锁胸筋膜属胸壁深筋膜,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穿行结构有胸内、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头静脉,淋巴管等。4.肌腔隙:由腹股沟韧带、髂耻弓和髂骨围成,内有髂腰肌及其浅面内侧的股神经和其浅面外侧的股外侧皮神经。5.胸膜隐窝:在壁胸膜各部相互转折处,肺缘不能伸入其内,这些部位的胸膜腔称为胸膜隐窝。1.肋膈隐窝:位于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环形。2.肋纵隔隐窝:位于左侧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转折处下部。6.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极其所属的肺组织为一支气管肺段。内含有支气管,支气管伴行动静脉,淋巴,及神经,按照肺段支气管的分支和分布,左、右肺各分为10个肺段。7.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左肺动脉的起始部。8.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即肾动脉、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合称肾蒂。肾蒂主要结构的排列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由上向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9.网膜孔:是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后腹膜壁层之间的孔,是网膜囊与囊外腹膜腔之间的唯一通道。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小网膜游离缘),后界为遮被下腔静脉的腹膜,上界和下界分别是肝尾叶和十二指肠上部。正常的网膜孔可容一指伸入。因为网膜囊是一个盲囊,当囊内因感染而积液或积脓时(如胃后壁穿孔),开始只局限于囊内,液体量增到一定程度时,方经网膜孔进入腹膜腔。这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一定困难。10.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组成胃床。11.肺根出入肺门各结构的总称,外包以胸膜。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肺上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肺下静脉自上而下:右: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上、下静脉左:肺动脉、主支气管、肺上、下静脉。12.肘窝:边界: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顶由浅层向深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及肱二头肌腱膜。底由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构成。内容:肱二头肌腱在肘窝中心,是寻找神经血管的标志性结构。13.腘窝:为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主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和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腘窝内含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其外上界还有腓总神经,血管周围还有腘深淋巴结。14.颈动脉鞘:颈深筋膜中层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在鞘内全长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鞘上部有颈内动脉;下部有颈总动脉。在鞘的上部:颈内动脉居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其后外方;迷走神经在二者后方。在鞘的下部:颈总动脉居后内侧,颈内静脉在其前外方;迷走神经在二者后方。15.坐骨直肠窝位置与边界:位于肛管两侧,为尖朝上,底向下的锥形腔隙。内侧壁: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下筋膜。外侧壁:下部为坐骨结节内侧面,上部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和深会阴筋膜。前壁:会阴浅横肌及尿生殖膈。后壁:臀大肌下缘及其筋膜和骶结节韧带。尖: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底:肛门两侧的浅筋膜及皮肤。内容: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以及淋巴及脂肪组织。16.会阴浅隙:又称会阴浅袋,位于浅会阴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此隙向前开放,其内有:会阴肌浅层、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男性还有:阴茎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