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境激趣以读为本构建魅力课堂-----《花瓣飘香》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浅层阅读现象:或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或是以多媒体视觉形象替代对文本的阅读。这些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其精神和个人情感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因而也就无法进入多姿多彩、意蕴深刻的文本世界。久而久之,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丢掉了魅力。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使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真实体验,从而真正完成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二、案例主题《花瓣飘香》(苏教版第六册)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母亲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课文虽然内容简单,但是许多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动人心弦。读过课文,孩子们会更懂亲情。因此,在教学中应找准切入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沉浸、体验、感悟、思辨,使他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都获得发展,从而让教材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言和人文素养的凭借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载体。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圈画、讨论、评价、想象、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想象能力。3、体会小女孩对妈妈的关爱,感悟她美好的心灵,受到亲情教育。三、案例描述片断一:课件出示: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和月季花图。师:听着这样的音乐,看着这样的图片,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或想到了谁?生1:-----生2:-----生3:------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和兴趣。这是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以此为前提,学生产生了“想学”、“要学”的内驱力,学习会变得主动、持久,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片断二:师:请阅读课文,准备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并视情况参与小组讨论)师:进行全班接龙游戏,每小组选一位同学说一句,到最后一位说完。生4(组2第一生):我家门前月季花开了。生5(组3第二生):一个小女孩从花丛中摘下一片花瓣。生6(组5第三生):我和小女孩谈月季花。生7(组9第四生):我送一盆月季花给小女孩。师:四个组中的同学已完成了故事接龙,大家来评一评,再说说文中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2生8:是个懂事的孩子。生9:孝顺的孩子。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开始。片断三:师: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生10: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师:“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从花丛中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两句话都是描写小女孩摘花的,比较一下这两句有什么不同?生11:文中“俯、摘、捧”三个动词写小女孩摘花更具体、形象。师:真棒,该不该来些掌声?设计意图:同样都是写小女孩摘花,显然文中的句子写得更具体,更形象。作为三年级作文的起步阶段,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来进行细节描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自然段正是学生学习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最好语言范例。通过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抓住动作进行描写的好处,学生有了深切感受,自然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片断四:师:细细品读3-10自然段,圈画出能表现小女孩懂事的词句,认真读读这些词,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师:你圈画了哪些词语?说说你的体会。生12: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抓住“不好意思”、“舍不得”感受小女孩为了让妈妈高兴,但又不会影响了别人观赏的心理。生13: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