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运动与党的教育工作启示[摘要]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既要遵循新的方针、政策和理念,也有必要借鉴历史经验。通过对解放初XX市XX县区扫盲运动的系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给当前的扫盲及其他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关键词]扫盲教育XX市在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发展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实,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教育,解放后在大力发展各级普通教育的同时,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盲教育。解放初沿续整个50年代的那场全国性扫盲运动,是我党教育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笔者参阅了20世纪50年代XX市XX县区有关扫盲业教工作的大量档案材料,发现这一时期扫盲是一项重头工作,成果显著,按照当时的标准,到1958年XX县区已成为基本无盲区。[1]于是选取此地解放初(1948年11月保定解放——1958年)的扫盲运动作为一个案例,管中窥豹,进而了解当时全国特别是城市扫盲的情况。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能为现在的扫盲及其他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一)经验:1、严密的组织管理。(1)制定和推行扫盲的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强调扫盲教育要稳步前进,在此精神指导下,XX县区的扫盲工作平稳起步。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2]稍后确定XX省为“速成识字法”实验区,XX市积极行动起来。“速成识字法”的推行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出现了“左”的倾向,XX市贯彻中央和省扫盲会议精神,于11月正式修订扫盲计划,各区也相继作了调整。从1953年起,以调整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工作。针对1956年以来的再次冒进,XX县区1957年下半年强调认真贯彻“加强巩固,适当发展,提高质量”的精神,制定任务“既要巩固与保持现有规模,又要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进行适当发展,做到二者兼顾,达到国家既定的发展指标”。[3](2)建立和完善扫盲的领导机制:关键第1页共11页点在于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形成省市-区-街村的层级行政领导体制,并指定或组建管理扫盲的专门机构,相继有教育局-扫盲工作委员会-校部和工会-扫盲协会等,保证了对扫盲的有效领导。(3)充实和提高扫盲师资队伍。从XX县区扫盲实践来看,一方面由于建国初师资严重不足,在扫盲过程中除少数专职教师外,本着“以民教民”、“以工教工”、“以干教干”的精神,大量选聘兼义教师,发动一切识字的人从事扫盲教学;另一方面非常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除组织日常的学习和培训外,还通过检查指导、假期培训、观摩试教、站点传授等各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4)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首先重视宣传动员,在每一次重大方针实施前,都要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同时注意随时了解情况、耐心讲解,调动广大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注重干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始终加强和保证他们的学习;再次强调社会力量的团结协作,在区党组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了与工会、妇联、青年团及各机关厂矿、村社等组织的密切配合,推动了扫盲的顺利进行。2、规范又灵活的扫盲教育体系。通过XX县区的扫盲实践,可以看到解放初的扫盲运动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成人教育的体系。它一方面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对每一时期或阶段的扫盲对象、数字、学习时间、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学制、考核标准、经费以及关于学校行政、教学、考试、会议汇报等各项制度都有统一规定;另一方面又注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针对城市居民复杂各异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不同产生的差别,区别对待,并注意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推行弹性学习制度。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扫盲仍具有参考价值。(二)教训:1、扫盲的群众运动方式。虽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场面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却难以获得持久、高质的效果。经常是一个高潮过后迅速转入冷清,呈现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状态。随着花第2页共11页样不断翻新,很多教育实验未经深思熟虑就急于推广,一遇问题又迅速改辙,造成不少项目一哄而上旋即垮台,不仅极大打击了群众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扫盲的持续健康发展。2、扫盲运动中的“左”倾偏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