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摘要:苏州的建筑色彩语言丰富了吴文化构成,表现出了独特魅力。千百年来,它经过引伸、转义以后,构成了人们对建筑颜色的崇尚和禁忌。研究苏州建筑色彩,要理解地域建筑色彩本身的基本意义,也要留心黑白色的在苏州建筑语言中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关键词:古城格局色彩观Abstract:ThecolorlanguageofarchitectureinSuzhouenrichesthecontentofthecultureofWu(akingdomintheZhouDynasty),andreflectsitsuniquecharm.Thousandsyearslater,itsextendedandtransferredmeaningbecomestheworshipandtabooofarchitecturalcolor.TostudythearchitecturalcolorofSuzhou,itisimportanttounderstandthebasicmeaningofgeographicalarchitecturecolorandpayattentiontotheprofoundsymbolicmeaningofblackandwhiteinthelanguageofSuzhouarchitecture.Keywords:thelayoutoftheancientcity,conceptionofcolorInternet检索:www.artdesign.org.cn黑白苏州——漫谈苏州古城民居色彩文化BlackandWhiteSuzhou——RandomtalkoncolourcultureofcivilianresidenceinancientcitySuzhou∷周景崇ZHOUJingchong∷浙江理工大学∷黄玉冰HUANGYubing∷浙江林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一、苏州古城的城市建筑格局及色彩基调建筑格局及色彩体系苏州的建城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期,14平方公里的街区内街巷格局规整有致——南北为街,东西为巷,巷中分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格局。直到今天,这种布局基本还得到了保存和延续。其中如唐末陆广微的《吴地记》所记的“通利桥”与“茭荐桥”至今犹存;城区内一些桥梁现在的桥名、地名等至今还与《平江图》所标完全一致,如:胡厢使桥、平江路、仓街、唐家桥、通利桥、众安桥等。这种千年不变的城市布局在我国现有的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实属希罕,其历史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苏州城内建筑以民居为主体,在色彩上历来就有“粉墙黛瓦”或“黑白江南”之美称,再配上水乡迷人的自然景色,恰似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黑白水墨画。一幢幢老宅旧屋的色彩变化丰富,既统一和谐,又个性鲜明,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群体结构,而且不论建筑规模大小,都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颜色统一,黑白相宜。被历代研究者概括为“黑—白—灰”三色基调。二、明清时期苏州建筑黑白色彩形成的条件及背景从时间上看,苏州古建筑色彩的基本格局和整体111艺术与设计风貌的形成时期是农业文明的鼎盛时代,简单的黑白色彩在千年的历史变化中,代代沿袭与传承,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理性和朴素的视觉效果。形成这种色彩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为:1、明清时期的政治环境使建筑获得张扬个性的广阔活动空间明代中期苏州大量优秀建筑群体的出现,有赖于当时政治环境的逐渐宽松。明朝永乐时期,已远不似洪武朝那样严苛,在那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士人稍微可以率性而为,大兴土木,甚至可以充分展现建筑的个性,这种风气为苏州建筑的生长提供了适宜土壤,由此产生一大批优秀的园林建筑及民居。而清代前期由于政治严酷,“文字狱”屡兴不绝,普通人纷纷“弃仕从商”“缀读习贾”,建园兴屋,远离政治,反而在另一面推动了苏州城内建筑的扩展。清晚期苏州城市的历史地位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承前启后。所谓承前启后,即承农业时代苏州城市的发展格局,集古代苏州建筑发展之大成,达苏州城市发展之高峰;开启了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先路,开启了苏州城市现代化规模的大门。清代苏州城区已初步成为了江南区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苏州城内的民居建筑也早已突破了原有城墙的范围,形成了“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的壮观景象。2、经济生繁荣产生有闲阶层,出现了修建精美建筑的高潮元末朱元璋破苏州,“历代繁华,可怜焦土,遂使燕巢再毁,鹿重游”。但是,由于苏州土地肥沃,工商业基础较厚,社会经济恢复很快,到成、弘之时,蕴涵的活力终于爆发出来,社会经济达到十分繁华的程度。王钅奇《寓圃杂记》卷五对此有过细致描绘:“吴中素号繁华⋯⋯以至于今,愈益繁盛,闾檐辐辏,万瓦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苏州文风本盛,到明代中叶,在科举制度的刺激和文风的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