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阅读和作文教学【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会经常反思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写作,面对跟从我们学习了3年的学生,不仅要问,我们教给了他们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能给高考考场上的学生怎样的教育支持?【现代文阅读】●两大类型题目:写什么(理解概括)怎么写(鉴赏评价)●两大类型分值比重:“怎么写”10/18(大)半壁江山注:其他许多省份,特别是文化发达地区,“怎么写”远远大于“写什么”。●方向:试题设计越来越倾向考查作品的文学性(艺术特色)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的考点有以下9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大类型教学解读写什么:试题文本固有元素——词语、短语、语句——定位、组合、概括——指向试题文本怎么写:学生积累的语文经验——文学理论、评论性语言——设计、提取、作答——指向教师课堂教学,指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外学习生成●三个例子:高考题就在课堂上2010年山东卷(文学类)22.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祥子。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侧面详写了祥子的性格。语文课本第三册《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教师指导——学生生成语文经验——内化成语文能力2008年山东卷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答: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语文课本第三册《我不是个好儿子》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主问题教学:问题设计要有规划,课堂运作要指向学生的语文经验2010年山东卷(实用类)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答:(1)对生命的尊重,(2)世间有大爱,(3)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注意注释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外学习生成:日读千字文;随笔化写作●一种新题型:现代文阅读延伸题•比较19.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越近”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示例•关注:高三建议让学生见识一下高一、二可借机推动随笔的写作●关注题型变式2010年山东卷(文学类)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答:有追求,有理想;勤劳本分;保持本色,真诚自然;讲究干净;脾气好,受人言语。2010江苏卷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答(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2010上海高考卷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答案: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2010年山东卷(文学类)19.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答:口语化、善用短句,对比。应举例分析。2010上海春季高考卷9、第⑦段对“我”步态的描述富于变化,从语言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