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发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以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以有低热现象。感染性发热常见病的分类及鉴别诊断长期发热一、肺炎球菌肺炎症状:①寒战、高热: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量减少。②咳嗽、咳痰:初期干咳,继而咳脓血痰,1~2天后咳铁锈色痰。③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体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①血常规: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80%以上,有核左移。②病原学检查:痰直接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及荚膜染色镜检,如发现典型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或链球菌,即可初步作出病原诊断。③胸部X线:胸部X线检查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肺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表现为大片炎症侵润阴影和实变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在消退期,X线显示炎性侵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病历在起病3~4周后才完全消散。二、伤寒1.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2.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3.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副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急性发热感染性发热一、肾综合征出血热1、流行病学依据: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发病前2个月与鼠类和其他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式。2、临床表现: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肾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个经过。3、实验室检查:出现血液浓缩,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免疫学检查呈阳性。二、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1.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南方稍早、北方稍迟。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2.主要症状和体征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3.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0000~20000/mm,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期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2)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个别可高达1000/mm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3)病毒分离: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三、急性阑尾炎1、临床表现:①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早期阶段为一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腹膜时,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因此,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②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痉挛而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③发热: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伴有寒战和黄疸,则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门静脉炎。④压痛和反跳痛:腹膜刺激征的表现2、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一般在(10~15)×109/L。随着炎症加重,白细胞数随之增加,甚至可超过20×109/L。尿检查:排除类似阑尾炎症状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输尿管结石。②超声检查:阑尾充血、水肿、渗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