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思考张伊娜摘要:课改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有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其教学实践却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作者认为,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重形式、轻效果;重信息、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字词、轻语篇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作者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出发,提出并论证了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语篇层次的教学、注重思维训练、注重策略训练和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观点。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建议一、引言众所周知,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即使是在进入E时代的今天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状况仍将继续存在。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阅读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重要手段,这早已在业内达成共识。而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而言,由于身处目标语言“输入贫乏的环境”(Zhang,2000),阅读更是他们获取目的语输入的最重要的方式,对其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肖礼全,2006)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在我国,阅读教学是决定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学者魏日宁和苏金智基于“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原始数据,讨论了全国和京沪津等七个大城市的居民自报外语阅读能力、会话能力和使用频度。分析发现,全国范围内学过外语者自评外语阅读能力平均而言稍弱于“能看懂简单句子”。(魏日宁、苏金智,2011)尽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结果而言,它表明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我国学过外语者的自评外语阅读能力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我国初中毕业生“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的要求相去甚远。这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外语教学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而外语阅读能力的欠缺又导致了外语学习的低效。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另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在中国国情下,阅读教学及其研究历来受到一线教师与研究者的充分重视,阅读课型也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课型;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在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也日趋科学和先进,可为什么阅读教学就像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成为制约中学英语教学成效的瓶颈?二、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一)重形式,轻效果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此处所说的“形式”并非指与语言意义相对应的语言形式,而是指机械地照搬理论或原则的教条主义做法。我国传统的语言教学把语言作为知识来教,将课文作为语言知识的载体,讲解以分析语言为主,练习以掌握生词和语法点为目的,忽略课文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永远停留在孤立的语言形式上,大大削减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意义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广大教师在理念上似已摒弃了这种做法,语境化教学词汇和语法已成为业内的共识。走进各种层面的英语公开课,我们可以看到,在阅读前的语言准备和阅读后的语言点教学中,老师们精心而巧妙地设置各种语境,以求语言点教学的直观生动。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符合现代语言教学所提倡的语境化教学理念。但就其实质,这种抛开课文而逐个另设语境教学词汇和句型的做法,与传统的重语言、轻内容的语言教学并无本质的区1别,教师与学生关注的仍然只是孤立的词句。应该说,这种形式上的语境化教学实则去语境教学。重形式、轻效果的另一种表现是教学模式的僵化。具体表现为:教师不管语篇体裁与内容,不顾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熟悉度,也不问课文学习的难点何在,千篇一律地按照三阶段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里,教师从阅读前的头脑风暴到浏览、查读等快速阅读技能再到阅读后的小组讨论或辩论一样不少。教学程序从形式上看似完美无缺,可用于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和学习语言的活动却严重不足,有的学生甚至都来不及将课文通读一遍就匆匆进入产出阶段,对文本内容缺乏完整的理解,更不要说深入文本的思想内涵和学习掌握新的语言。(二)重信息,轻内涵课改以来,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用英语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