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以学定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尝试问题预习法,是按这样的环节进行的: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展示问题梳理问题-----依重难点问题以学定教-------反馈强化当堂训练。一、课前预习发现问题1、读: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读哪些内容呢?“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自读提示”,然后带着“提示”中的问题读课文。2、标:边读边用笔在文中用符号做圈点批注,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下来。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波浪线“~~~”标出重点语句或中心句;用“☆”标示重点语段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教给学生这种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查: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作者、作者的其它作品、本文的写作背景等。4、疑:预习中的“疑”可以从人教版教材中的“预习”、“思考·练习”、“阅读提示”课后习题中寻找。这些学习栏目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和重、难点,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掌握预习方法,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质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标,突出最重要问题来提问。二、尝试自主解决问题首先要“释”,带着“理解、分析”中的疑问大声读课文,尝试解释疑问,似懂非懂的地方用“?”标出。接着要“批”,对课文的难点、重点从内容、语言、写法,与课文有关的细节问题的看法批写在课文旁边,还可批自己的观点。有旁批、眉批、尾批等形式。再次“找”,从课文中找一些解决问题的语段用“〔〕”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重点,读中感悟理解问题。最后“做”即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问题和老师布置的预习目标做好。三、展示问题梳理问题课堂上学生提问题展示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的过程,当然,质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标,突出最重要问题来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按课文的重难点,抓住关键词板书出来。与课文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的或一些简单的内容边提边解决,然后让学生梳理先解决那些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如教学《火烧云》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操作这个环节的。1、问:你们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问题?2、生展示问题师板书。3、生梳理与课文重点相关的问题。4、设计的重点问题(1)课文写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内容?(2)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3)作者抓住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以丰富的想象力,以优美的语句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多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写得那么生动逼真呢?过渡引入:这一节我们先解决(1)(3)(4)这几个问题。四、依重难点问题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学生可以根据重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将自己批注好的观点、感悟再次展示,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富有个性地展示;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实践的足够时间和空间。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发现难度大的问题,顺学而到导。然后,设计练习当堂训练,进而强化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