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号:2013122649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实施计划所在院(所)应用气象学院学科专业生态学研究生吴建生学位级别硕士导师王连喜李琪开题报告日期2014年12月24日入学年月2013年9月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2014年12月24日2说明1、论文开题报告由研究生向院(所)报告后,听取意见并整理成文后填写;2、论文工作实施计划由指导教师填写;3、博士生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硕士生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4、本表一式一份,提交研究生院审核盖章后,由学院留存整理归档。3一、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AquaCrop模型在江苏地区不同播期冬小麦生长模拟研究研究方向生态气象题目来源国家部委省市厂、矿自选有无合同经费数题目类型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其它√一研究目的和意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历次报告以来,新的观测数据进一步证明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据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1],从19世纪起,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就开始上升,而过去的30年间温度的上升较之前更为明显,并且21世纪的头十年温度上升最为明显。在结合陆地和海洋温度数据后,得出的线性趋势可以显示在1901-2012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0.89℃(0.69~1.08),而在1951-2012年间,温度上升0.72℃(0.49~0.89),在1998-2012年这15年间,温度上升的速率要比1951-2012年这62年的要低,1998-2012年,温度上升在0.05(-0.05~0.15)℃/10a,而1951-2012年间,温度上升的速率为0.12(0.08-0.14)℃/10a,从地面站点观测得到的全球和局域地表空气温度数据独立分析得出,地表和海洋表面温度都在增加,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自1950年以来,全球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已经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气候变暖是气候变化的最明显特征之一,近10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增加,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其中以冬季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由于地理要素的复杂性和气候因子的相互作用,全球变暖还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即冬、春季温度升高幅度大于夏、秋季,高纬度温度升高幅度高于低纬度温度升高幅度[2],且夜间增温高于白天,日最低温增幅高于日最高温的增幅,日较差逐步降低。秦大河等[3]研究得出,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变暖,到2100年,升温将达到3.9℃~6.0℃。模型和历史资料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冬小麦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4-5]。最新的模型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使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分别减产,其中小麦减产幅度最大为5.5%[6]。熊伟等利用模型模拟2080sA2和B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认为雨养地区小麦普遍减产,平均减幅为21.7%和12.9%,仅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部分区域增产[7]。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秋、冬季适度增温,总体有利于小麦产量提高[8]。田云录[9]等报道温度升高将提高江淮地区冬小麦的产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在不同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一致。4江苏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大致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为界,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春季西部升温快于东部,秋季南部降温慢于北部[10]。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江苏的气候也在明显改变,近20年来,江苏省年降水量和洪涝年增多,尤其是梅汛期的降水量增多;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近地面温度在近40年内不断升高。江苏气候变暖尤为突出,以1959~2004年江苏冬季气温平均值2.9℃为标准,1986以来,已连续18年出现暖冬[11],江南较江北更加暖湿,江苏地区升温的原因为最低温度的升高,江南温度比江北温度升高的原因为江南地区最高气温的升高。春季升温最为明显,其中最低温度的升高最显著[12]。侯伟芬[13]指出1949年来,江南地区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增长率为0.29℃/10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暖冬现象十分显著。周曾奎[14]分析了南京地区50a冬夏的气温特征,指出南京盛夏高温减少,暖冬几率增加。潘文卓[15]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56a来南京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尤其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