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观察记录:大班梯子活动观察背景:木梯是我园新加入的户外活动游戏材料,木头的材质非常重,老师把它从器材室里搬出来都会觉得很费劲,更别说孩子了,前几次玩的时候还有老师收放器械时还不小心还砸到了手,梯子、架子、木板又非常多,想要给孩子充分的游戏体验就要组合搭建,老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这么多的梯子两位老师搬都要花费近10分钟才能组建完成。在进行过一些简单的安全教育之后,比如“搬运要轻拿轻放”,孩子们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孩子们的第一次尝试观察记录:阳阳和天天两个人正笑嘻嘻的抬着木梯“121,121”的把木梯从器械室里搬运出来,欣欣一蹦一跳的向器械室跑去,嘴里还高喊着“搬木头啦!”一旁的小宇正对着小钰说:“你要把那头抬高一点”正在把木梯往高架子上架,架上之后还用手拍了拍;几个小男生去场地边滚来了轮胎,看了一会正在组建的同伴之后又把轮胎滚了回去;成成说:“从哪边爬啊?”林林指着一个高架子说:“从这,这儿。”说着她就已经爬上了架子。分析:第一次放手幼儿,初次的尝试孩子们的表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要放手,老师们最大的顾虑就是孩子的安全。孩子们通过自主的活动方式,体验到了欢乐与小成功。孩子们“121,121”“搬木头啦!”这样的口号中,反应了幼儿是非常乐意自己尝试搭建的,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做游戏的主人,幼儿的表情和状态告诉我们他们很开心很兴奋。孩子们发现每个梯子的两头都有一个卡槽,他们知道把卡槽卡在架子上,这样才更牢固,卡上后还会用手使劲拍打连接处,试探是否牢牢的卡进去了,确认安全才去搬别的梯子,学会了自我保护。他们在自己遇到困难时,知道主动邀请别人来帮忙。当搭建已经有了零散的样子时,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上去玩了,“从哪边爬啊?”“从这,这儿。”孩子们自己讨论,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通过第一次的尝试,幼儿对于搭建的认识、对于建构空间的认识、卡槽之间联系的认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第一次的尝试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推轮胎的幼儿没有目的性、没有计划,就算把轮胎推出来也没想好放在什么位置,于是又推了回去。第一次的尝试后的讨论观察记录:教师:“在游戏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欣欣说:“我感觉那个梯子太重了,我一个人根本没办法搬。”小宇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说:“我跟浩然还有小钰好不容易才能把梯子架到那个高的架子上,它架上去的那头总是有一边翘着,怎么也卡不进去。”小钰说:“我感觉我们搭的有点乱,没有组合起来。”小西说:“我们还没有搭好呢,林林他们就上去玩了。”教师:“那我们有这么多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吗?”欣欣说:“我们在抬木梯的时候要找人帮忙,注意轻拿轻放。”阳阳说:“我们可以分工,有的人去搬梯子,有的人去搬木板,有的人负责搭。”浩浩说:“我们要先想好准备怎么搭。”教师:“那我们下次再玩的时候,你们准备怎么搭呢?准备搭成什么样子的呢?”天天说:“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下,把它画下来。”其他小朋友都迎合着说:“对对对,可以先画下来”后来,老师与幼儿一起设计了下次要搭建的造型方案,并在黑板上画出图示。分析:在第一次的尝试后,老师集中幼儿一起回忆,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回忆当时游戏场景,寻找发现不合适的地方,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通过询问有什么办法该怎么解决?引发了幼儿的再思考,把疑问抛给幼儿,愿意相信幼儿,促进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样的集中讨论,幼儿知道了,搬运梯子需要两两合作,不能推挤;认同了搭建零散的架子并没有组合起来好玩;知道了要共同完成组合才能开始玩,并要商量好路径。了解了搭建之前要想好怎么搭,要有想法;当有人提出设计一下画出来,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促进幼儿去思考、去计划。孩子们第二次的搭建观察记录:海洋和几个男孩子先把高架子抬到了场地上,一边摆放一边看着每一个架子之间的间距,不停的调整位置;笑笑说:“我这头先上去,你等一下。”笑笑和小钰正抬着梯子准备往上架;天天和小伙伴发现梯子有一头够不到高架子跑去叫来了老师帮忙。琳琳说:“那个搭的太高了,我们只需要矮一点的。”于是跑去一个架好的梯子边准备把它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