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卫生厅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书项目或课题名称食物不耐受检测及禁食轮替疗法在慢性荨麻疹中的研究申报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协作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项目或课题负责人研究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申请日期2009.04.卫生厅项目编号四川省卫生厅二00九年制一、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本实验主要通过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不耐受食物的特异性IgG,分析慢性荨麻疹与食物特异性IgG的关系;并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使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过敏性食物的禁食、轮替治疗,通过检测组胺、白三烯、ECF(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IL-3、食物特异性IgG等观察两者的治疗效果及远期效果,了解加用禁食、轮替疗法后的复发率是否下降,以便为临床的推广提供依据。慢性荨麻疹诱发原因除了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以外,还与药物、食物有关,而食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国内过敏原的检测一般集中在IgE的检测上,而慢性荨麻疹不单是速发型变态反应,还有由IgA、IgG、IgM等介导的免疫性反应,故食物特异性IgG的检测更能反映出慢性荨麻疹的食物过敏情况,如果能够检出诱发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的过敏原,那便可以避免再次接触易过敏物质,从而减少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食物特异性IgG的检测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予以推广,可以使食物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彻底治疗成为可能。二、研究背景和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必要性、新颖性、创新点、研究意义)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又称风疹块(wheal)是一种皮肤黏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发生的局限型水肿性损害,即风团,伴明显瘙痒,病程超过2个月[1]。其诱发原因除了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以外,可能与食物、药物、精神等有关,而食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国内过敏原的检测一般集中在IgE的检测上,而慢性荨麻疹除IgE外,还与IgG、IgM等介导的免疫性反应有关[2],故食物特异性IgG的检测更能反映出慢性荨麻疹的食物过敏情况,如果能够检出诱发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的过敏原,那便可以避免再次接触易过敏物质,从而减少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食物特异性IgG的检测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予以推广,可以使食物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彻底治疗成为可能。在欧美国家,他们开展了食物不耐受研究,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与很多临床慢性疾病相关[3]。虽然其原理机制仍未完全统一,但食物不耐受存在的事实及产生的后果是公认的,其应用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研究显示人群中约50%左右存在食物不耐受,这些人体内相应食物IgG水平会升高,所以通过对体内相应食物IgG水平的检测,我们可以知道人体对那些食物不耐受。目前,欧美国家对食物不耐受的研究很多,国内也更多的人注意到食物特异性IgG的研究。查新后发现目前,国内已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张晓云等阐明了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的检测及意义[4];徐文斌等研究了慢性荨麻疹与食物不耐受相关性[5];张晓杰等对158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食物IgG抗体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6];课题组成员唐艳等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进行了临床分析[7];殷建彬等阐述了慢性荨麻疹生物共振治疗前后血浆组胺和白三烯的变化及意义[8];林新瑜等观察了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并检测了治疗前后血清白三烯水平[9];李翠华等已经了咪唑斯汀治疗荨麻疹前后患者血浆中组胺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10];邓娅等分析了荨麻疹患者血中组胺的测定及其意义[11]。虽然国内已有学者通过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IgG、组胺和白三烯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研究,但本课题拟通过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ECF、IL-3并分析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采用禁食/轮替疗法观察其效果,在国内未见相同的文献报道。参考文献:[1]王侠生,廖康煌等.杨国亮皮肤病学[M]2005.7406-408[2]段西凌,李乐平,叶长宁等.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gG及IgG亚类水平的测定[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8):456-456[3]Dae.WonJunIOh-YoungLeefHo-JooYoonlFoodintoleranceandskinpricktestintreatedanduntreatedirr)tablebowelsyndrome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