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市场化价值取向下的大学制度创新论纲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陈闻晋摘要市场化价值取向下的大学制度创新是基于高等教育的私人产品属性所作出的抉择。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理论,高等教育是私人服务产品,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高等学校的办学和内部运行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进行有效的教育营销。目前高校存在严重的双重失效——既偏离教育公平的理念,又缺乏内部效率激励,出现了盲目的规模追求、泛滥的学术泡沫、严重的成本攀升等危机。出路在于——重归教育服务的本源,塑造高等学校品牌,创新大学内部制度。大学制度创新的元素包括:创新的价值取向市场化,大学组织公司化,组织绩效可控化,教育服务学本位,办学理念全球化。其中的关键是塑造大学的教育品牌,实现大学自身的长久竞争优势和社会价值。一高等学校的问题与困境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过了几年的大跃进,终于放慢了近乎疯狂的规模扩张步伐,渐渐关注自身办学质量的问题和效益的危机。“跨越式发展”曾经是许多高等学校近年来十分热衷的发展战略,如今大都比较“慎言”了。十年前还比较耳熟能详的“内涵式发展”,又有重温的必要。高等教育的危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的目标实现和绩效评价,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甚至是危机。普通高校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是不容乐观的。不仅许多高校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和教学质量的问题,其社会公共形象近年来在许多方面也暴露出许多弊病——无论是在高等教育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发挥方面,抑或培养学生的教育服务质量方面。一项统计表明:国内著名师范大学住读生的农家子弟比例逐年下降,有的不足总数的25%。名牌大学与弱视群体子弟的距离愈来愈远。与此同时,大学教育成本的失控和迅猛攀升却是不争的事实。普通本162科生的平均学费从20世纪末的2500元/人·年左右到2005年的5000元/人·年及以上。国家公共财政近年来不断增加对于高等教育的预算水平,地方政府也为高校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用地、公共交通、配套服务等各方面的便利。金融领域加大了对于高校的各类贷款。在过去的20年里,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几乎都认为,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瓶颈在于办学资本的短缺。人们——包括资深的教育家都乐观地预言,只要国家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以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主要标志的目标愿景的实现,就是指日可待的。遗憾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步实现之后的大学办学评价结果并不支持20世纪末的预言。在几个公认的世界大学排名资讯中,大陆大学的排名虽然有一些方面的跃升-如师生比的学生基数,研究生规模,学术论文、著作的发表总量,学科博士点、重点学科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数,校园面积和建筑面积数,政府投入的公共财政总量,学费的年增长幅度(与美国的州立大学有一比),等等;而衡量大学办学效益和核心价值链、竞争力的指标-如大学生获得的可量化的教育资源水准,教师对于教学的投入水平,单位教育经费的绩效水平,学术成果的创新价值,等等,则可谓江河日下。众多研究表明,中国的大学收费之高,相对可以攀比日本的私立大学,成为“世界之最”!应当指出,日本的公共教育十分发达,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办学投入是世界领先地位的。相形之下,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于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缺位”“空位”,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格局至今尚未完全消除。中国的莘莘学子在上大学之前的12年已经陷家庭于高额的教育成本支付状态,许多家庭以此陷于贫困。中国的大学实际收费标准引领世界先进水平是不容置疑的。与此同时,学生并没有获得教育服务水平的相应提升。学生获得教育服务水平的一项硬指标就是生均教育经费获得数。国家教育部的统计资料表明:200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生均经费5354元/人·年,其中国家财政预算经费2235元/人·年;而湖北省属高校财政预算经费约为2000元/人·年,平均缴费4600元/人·年。另一方面,国内大学本科生的缴费水平在5000元/人·年左右。如果教育成本根据实际支出计算,教育部直属高校生均培养成本5300余元/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