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的基本知识及防治主讲人:武继清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病原学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系RNA病毒。病毒内部的核心由单链核糖核酸及核蛋白组成,根据核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A、B、C三型,每型又可区分为不同亚型。A型变异较快,每2~3年可发生一次,B型变异较慢。当抗原发生较大的变异时,与前次流行株完全不同,是抗原的质变,称为抗原株变,此时产生了新的亚型。由于人群对新的亚型缺乏抗体,因此常可引起大的流行。流行病学流感四季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它的流行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3-5年形成一次小流行,8-10年形成一次大流行。5~20岁的发病率较高,但新亚型大流行则无显著年龄差别。本病除散发外,易发生暴发流行、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本世纪以来已发生5次世界性大流行。A型流感可导致世界性流行。B型流感可局部流行,而C型流感未见变异,常呈散发流行。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常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流感流行特点有:①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小变异引起小流行,大变异引起大流行,呈周期性变化;②常在家庭、学校,机关等单位内流行;③流感流行一般是先城镇、后农村,沿交通线传播。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为流感病人和感染流感病毒而未发病的人通过咳嗽、喷嚏、说话排出的流感病毒污染空气,健康人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则引起发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易感人群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及体弱者;婴幼儿及在校学生;医护人员;公交、商业、服务业及人员较集中单位的工作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人员较密集的地区。发病机制流感病毒可感染呼吸道的所有各类细胞,并能在其内复制,其致病的主要机制是病毒复制引起的细胞损伤及死亡,流感病毒一旦进入和定植于呼吸道上皮,经胞饮作用,黏附和穿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持续4~6h,新的病毒颗粒从细胞膜上芽生,借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而释放,再感染邻近的上皮细胞,短期内致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受染细胞发生坏死,脱落及局部炎症反应,同时引起全身中毒反应如发热,疼痛和白细胞减少等,病毒复制致细胞病变是流感发病的主要原理,循环中过量的干扰素可能与全身症状有关,但不发生病毒血症,单纯流感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呼吸道中上部损害,气管受累明显,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胞质内可见包涵体,黏膜充血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但基底细胞层无损害,起病4~5天后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形成未分化的上皮细胞,2周后纤毛上皮细胞形成而恢复,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理特征为肺内广泛出血,肺脏呈暗红色伴水肿,气管,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黏膜充血,气管,支气管的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下层灶性出血,水肿和轻度炎细胞浸润,肺泡中纤维蛋白原渗出,内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临床症状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婴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见高热惊厥;部分患儿表现为喉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气道梗阻现象;新生儿流感虽少见,一旦发生常呈脓毒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常伴有肺炎,病死率高。分类一、典型流感开始可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患者感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部分病人可有喷嚏,流涕,鼻塞,有时可见胃肠道症状,加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热与上述症状一般于1-2天达高峰,3-4日内热退,症状随之消失,乏力与咳嗽可持续l-2周。二、轻型流感起病急,发病轻,全身症状与呼吸道症状均很轻。三、肺炎型流感即流感病毒性肺炎,24小时内病情迅速加重,表现为高热,乏力,烦躁,剧咳,呼吸困难,发绀,咳有血痰,双肺密布湿性罗音和喘鸣,脉快细弱,病死率较高,此类病人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原有心脏病,慢性肺病患者或妊娠妇女。四、脑炎型流感患者起病骤急,一开始就非常严重...